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要堅持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理論聯(lián)系實際,搭建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教學平臺。針對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利用與整合好各類實踐教學資源,構建起“一個體系,三個機制”路徑:由學校黨委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下的工作體系,形成各部門互相協(xié)調的溝通機制、“引進來、走出去”的互補機制、校內外人力資源實踐教學隊伍的整合機制,以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目標。
關鍵詞:實踐 教學 思政課 資源利用 整合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197-02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意義
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的全面發(fā)展,這種全面發(fā)展即人的體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審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它的實現(xiàn)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三位一體的綜合素質結構。多年來人們普遍形成一種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任務是人生態(tài)度的樹立和理論知識的灌輸,即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世界觀人生觀教育,而各專業(yè)課才需要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思政課社會實踐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把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狹義化了。與其他課程不同,思政課與社會各個方面緊密聯(lián)系,既注重思想修養(yǎng)教育又強調能力鍛煉,時代性、開放性都很強。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妥善處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以往單一課堂教學的模式顯然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要立足于當今社會的變化和學生的實際,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新路子。
可幸的是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高層的關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高校思政課建設作出了重要批示:必須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工作,把教材編好、隊伍建好、課程講好。他要求全國各高校要按照“一好加三好”的要求切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也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我們對中央精神要全面深刻領會,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實踐教學為輔助的方針不動搖,避免出現(xiàn)不重視實踐教學或過分強調實踐教學兩種錯誤傾向,這是高等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高等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把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職業(yè)崗位社會人的任務,其中實踐教學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有與社會實踐相密切聯(lián)系,才會有生命力,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搭建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教學平臺,既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又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質教學資源;既強調課堂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更注重思想政治理論宣傳的影響力,實現(xiàn)釋疑解惑、思政育人的教學目標。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要把抽象枯燥的理論觀點內化為學生自身思想素質并轉化為自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它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方方面面實踐教學資源的處理與使用,解決之道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類資源,并積極開發(fā)潛在資源,將其有效整合,使科學理論付諸實踐。
二、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思政課課堂教學,它是依據(j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目的和內容的要求,由教師組織指導大學生參與多種社會實踐,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質修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活動。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對思政課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表現(xiàn)在部分學校在政策與保障措施方面不很到位,思政課的特點決定了其效果需要較長周期才能顯現(xiàn)出來,不太符合市場經濟社會效率優(yōu)先的目標。有人認為政治理論課教學比較虛,只不過是完成上級部門的任務規(guī)定,應付一下算了,而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會涉及較大的資金投入和較多的人力投入,也是消極對待,很少開展甚至干脆就不開展。盡管教學大綱里有要求,但事實上具體操作不規(guī)范、落實不徹底,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應有的措施保證,不少都是實踐課擠占理論課時,并未走出課堂,實踐課落得有名無實。同時,具有共性問題的是受限于實踐教學主體單一。往往只是任課老師單槍獨馬、單兵作戰(zhàn),即使有開展實踐教學之心,也沒有開展實踐教學之力。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中,本身就比較龐雜的實踐教學活動只憑任課老師一人進行有些力不從心,甚至無法進行。另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資源利用不充分。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資源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夠被用來進行有效的實現(xiàn)實踐教學目標的一切內外部要素的總和,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具有極強的廣泛性。其中物力、財力資源可以歸為硬件資源,人力和信息資源可以歸為軟件資源。根據(jù)資源所處地域也可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實踐教學資源數(shù)量多寡質量良莠以及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效果,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在硬件資源方面,多數(shù)高校建立有一些社會實踐教學基地,有多媒體設備、互聯(lián)網絡等。但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慣于傳統(tǒng)模式,怕麻煩,不能靈活掌握熟練運用教學硬件設備,對實踐基地的利用也不理想,影響了教學效果。在軟件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方面,由于思想政治課程具有極強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因而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資源也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特性,對兼職教師的政治素質要求較高。同時,教學經驗需要長期實踐積累,而部分兼職教師在教學制度、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實踐內容等環(huán)節(jié)并不熟悉,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勝任此項工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的路徑選擇
要使上述這些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開發(fā)與整合,需要從建立“一個體系,三個機制”的路徑著手:
“一個體系”是指建立學校黨委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下的工作體系。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的成效如何,取決于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只有在校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加強實踐教學活動所需的政策和經費保障,使得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規(guī)定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可以成立由黨委宣傳部牽頭,其他相關教學和職能部門的領導及專家組成全校“思政課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思政理論課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與實施;各院系成立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牽頭,思政部教師與院系輔導員聯(lián)合組成的實踐教學指導團隊,具體負責指導管理本院系班級學生思政課程實踐活動。
“三個機制”是指各部門互相協(xié)同配合的橫向溝通機制、“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互補機制、校內外人力資源實踐教學隊伍的整合機制。首先,是建立各部門互相協(xié)同配合的橫向溝通機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部是主渠道、主陣地,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執(zhí)行機構,具體負責全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案的制訂和實施,檢查、指導教師實踐教學工作,審核經費使用情況,總結評比教學效果、核報工作量等;教研室為本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單位,具體負責本門課程實踐教學大綱的編寫,組織本課程任課教師的實踐教學。此外,校黨宣、教務、學生、團、招就等部門和各院系,這些都是承擔大思政職能的單位,盡管各自分工側重不同,但同樣都肩負著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修養(yǎng)任務。目前這些部門相互聯(lián)系配合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應當深化溝通與協(xié)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實踐教學的展開。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指導部門,黨委宣傳部負責把握實踐教學活動的政治導向,協(xié)助做好宣傳工作;教務處是統(tǒng)籌全校教學工作的樞紐,不僅審批各門課程實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搭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平臺中起重要作用,還負責核發(fā)專兼職教師實踐教學工作量津貼,檢查、督導全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學生處、團委、招生就業(yè)處、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和各教學系黨團總支在組織入學教育、國防教育、就業(yè)教育和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團活動、心理咨詢等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積極協(xié)商、配合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和學生實踐課程考核部分的成績評分與鑒定工作。其次,建立健全“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互補機制。統(tǒng)籌規(guī)劃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外社會實踐活動。高校是文化的圣地,精神的殿堂,也集聚了大量廣博的人才,這些不可多得的現(xiàn)有寶貴資源本身就值得我們充分發(fā)掘和利用,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服務。在此基礎上還要積極廣泛吸收借鑒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優(yōu)秀資源,為我所用?!耙M來”就是根據(jù)思政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從思想道德教育角度請來一些模范人物、優(yōu)秀的校友、杰出的企業(yè)家、知名的專家學者、文化人士,為廣大學生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報告或召開座談交流會。既可以豐富充實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直接生動地樹立身邊榜樣來激勵青年學生,受眾面廣,費用不多?!白叱鋈ァ本褪且I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基層,行走廣闊天地,到農村、工廠、社區(qū)、部隊參觀學習考察,了解體察國情民情;到革命圣地、博物館、紀念館接受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當然,由于學生人數(shù)多,根本無法做到完全由思政課教師統(tǒng)一帶隊、統(tǒng)一組織,可以由思政部和團委學生處等部門共同制定實踐活動實施方案,進行整體策劃安排,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寒暑假分散靈活進行。再次,校內外人力資源實踐教學隊伍的整合機制。教師是思政課建設的靈魂,搞好實踐教學必須有一支合格的過硬的教學隊伍。由思政課教師、職能部門人員、輔導員老師等共同組成。當前本科高校思政課共有五門課程,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馬克思主義原理(簡稱“原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簡稱“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形勢與政策。各門課內容既相獨立又相關聯(lián),雖然按照規(guī)定每門課程都有實踐課時,如果分別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時間、師資、經費上都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只有將各課程的教師統(tǒng)籌安排,相互協(xié)作配合開展。把實踐教學的內容、學時、學分、時間統(tǒng)一規(guī)劃,合理安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思政課實踐教學由課堂實踐、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等組成。課堂實踐一般由任課教師安排組織。而其他實踐活動人數(shù)眾多規(guī)模宏大,僅靠任課教師一己之力無法承擔,需要眾多的老師協(xié)助配合,負責安全、紀律、交通等事務。在這方面,政工干部特別是輔導員工作能力強、經驗豐富,這是他們的強項。唯有如此,實踐教學活動才能有序有效地進行。學校之外人才濟濟,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思政教育的資源,他們有著獨特的自身優(yōu)勢,也蘊藏著深厚的育人力量,應當重視這支隊伍,借助他們開展實踐教學。
[本文系2015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概論課實踐教學資源優(yōu)化整合研究》(編號:2015JGSZ006)和2015年太原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重點課題《概論課實踐教學資源利用與整合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萬遠英,王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點面”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8)
[2] 牟德剛.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程設置的思考.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5)
[3] 劉芬.關于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思考.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4)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晉中 030619)
(作者簡介:葛振綱,太原師范學院思政部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教學與研究。)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