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關鍵詞】 作文教學;思維訓練;辯證;靈活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89—01
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應特別注重對學生寫作思路的點撥與開拓,注重對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作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應從三方面來落實:
一、訓練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
要有計劃地通過教學中的聽、說、讀、寫四方面的思維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具有比較全面的思維能力,即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兩種基本思維能力。在寫作文時,學生主要運用形象思維的能力來敘述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來描寫鮮明的形象,來描繪生動的場面等;同時又運用抽象思維能力來安排結構層次,歸納總結與提煉主題。這樣既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增強了文章的美感,又運用思維的深度與寬度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性。只有同時運用以上兩種對立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來構思,文章才能寫得具體、生動、親切而又有條不紊,克服空洞、生硬、乏味而又雜亂無章。如朱自清的《春》,不僅文筆形象生動、親切感人,而且構思精巧、思路清晰,含景、情、理于一篇。這就是兩種思維方式同時綜合運用的范例。如我們可通過《春》這篇文章的學習,讓學生借鑒其寫法,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用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寫“夏”“秋”“冬”的圖景,來歌詠“夏”“秋”“冬”。學生們往往能寫出意想不到的佳句妙段。又如可通過冰心的《談生命》中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來仿寫。教師作一些點撥:讓學生把生命比作茶,描述茶的沉浮、清香、苦澀、回味無窮等,來寫生命的順境、逆境、快意、失意等;把生命比作花,描述花的孕育、風吹雨打、開謝、歸于泥土等,來寫生命的歷程、歷練、奉獻、意義等。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定能寫出別具一格的華章。這樣,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緊密結合,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求同思維、求異思維、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訓練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中學生的思維處于不很成熟的時期,他們由于閱歷較淺,在思考問題時往往順著一個方向延伸:不能辯證地看待社會現(xiàn)象,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地認識事物。如他們寫自己遇到的不良的社會現(xiàn)象或事件時,往往把這個社會說得一無是處;他們在批判丑惡時,容易靜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和分析問題。盡管在思想政治課上,他們對唯物辯證法有所了解,但這種能力似乎不能順里成章地遷移到寫作中去。
綜觀中學語文教材,就蘊藏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內容,初一教材就完全可以成為訓練學生辯證思維的起點。如學習了《伊索寓言·蚊子和獅子》,可由“蚊子——獅子——蜘蛛”三者之間的關系,引出“強大的和弱小的”的話題,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從《論語十則》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梢觥皩W與思”的話題進行作文,結合自身的學習體驗、學習方法來論述學思結合的重要性?!断牒妥觥氛劻恕跋搿焙汀白觥钡霓q證關系,讓學生揣摩其寫法寫一段話,談談“教”與“學”的關系,“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等。
我們也可以列舉平常而熟悉的生活、熟語等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如自由與紀律:自由受紀律的約束,自由離不開紀律;沒有紀律就談不上自由,自由依賴紀律而存在,即沒有絕對的自由。引導學生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著的事物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tǒng)一的。它們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又如讓學生對“旁觀者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暢所欲言,會很快闡發(fā)出“旁觀者未必清”、“近墨者未必黑”這樣的觀點。
三、訓練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
思維的靈活性表現(xiàn)在能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看問題。觀察的角度的變化,思考的深度的變化,會使人們的認識也隨之變化。如我讓學生寫一篇以“水”為話題的作文,是這樣進行點撥的:
1.讓學生聯(lián)系自然,思考立意。即讓學生從大自然的花草樹木、行云流水、江河湖海等生發(fā)聯(lián)想,聯(lián)系到生活、生命、人生等,從自然現(xiàn)象中去獲得寫作的靈感。
2.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思考行文。即把“話題”與現(xiàn)實生活掛鉤,從生活中直接獲取作文素材。
3.讓學生從正面到反面,思考闡發(fā)。即從“話題”正面與反面去聯(lián)想,以此來點燃創(chuàng)作的火花。
4.讓學生從現(xiàn)象到本質,思考拓展。即從“話題”的表象發(fā)掘其深刻的本質,由此打開寫作的思路。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