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崟
【關鍵詞】 作文教學;途徑:觀察: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50—01
根據這幾年在作文教學中的反復探究,我認為作文教學應該由這三個步驟進行,也就是我作文教學之體驗:觀察與感悟;積累與思考;表達與寫作。
一、觀察與感悟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第一步是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素材。因為強調要求學生注重對周圍環(huán)境的觀察,包括對自然景物,社會環(huán)境,人物條件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使他們知道作文的材料可以用“觀察”來得到,并且養(yǎng)成用“觀察”來搜集資料的習慣。觀察的習慣要在平日養(yǎng)成,觀察的功夫要靠平日積累。平日生活里學生對事物的特性和動態(tài),對人物的面容笑貌和談吐舉止都會有意成無意地觀察。作為指導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通過觀察學生獲得寫作素材,擴展了學生的生活視野,這樣先行解決寫作素材的來源,使學生有話可說,并引導關心現(xiàn)實生活,從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知識,豐富情感。這樣作文并不僅僅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客觀描摹,更包括作者的主觀感受。這種主觀感受也就是學生對生活的感悟。這種感悟不但包括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對文學、藝術的感悟,也包括自己對家庭親情,學校學習生活的感悟。感悟即是情感的體驗也是理性的思考。沒有情感的文章是蒼白的,沒有理性的文章是膚淺的。因此,作為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悟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悟性就是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交流,作文教學指導才有針對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悟性,就是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傊?,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啟迪了學生的悟性,才能使學生從生活中觀察所得的素材得到了提升,有了表達的欲望,使學生有話想說。
二、積累與思考
“積累”包括生活的積累和閱讀的積累兩個方面。生活的積累包括生活見聞,生活體驗,生活閱歷的積累。強調學生走進生活,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獲得真情實感。閱讀的積累包括閱讀內容的積累和寫作手法,風格等作品形式方面的積累。閱讀的積累不僅是學生形成語感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獲得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閱讀是讀者對社會和人生的間接體驗。作品首先告訴讀者的,不是文章應該怎樣寫,而是生活是什么,讀者在閱讀中不僅了解了生活的面貌,也產生了對生活的情感,獲得了對生活的見識。這些內容通過學生的篩選,通過思考,就可以變成寫作素材運用在作文當中,這對寫作來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往往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主要是沒話可說,并不是有話說不好。我們應該正視學生作文的這一基本觀念。生活和閱讀的積累,再通過學生的思考所要解決的正是作文和作文教學的首要問題,使學生有話可說。
三、表達與寫作
在表達能力的訓練上,先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訴說所見所聞,概述傳媒內容的要點,描述事物的具體形象,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等等。然后指導學生進行作文的表達,作文中的”表達“相對劃分文稿草擬和文字潤色兩個階段。文稿的草擬直抒胸臆,讓學生放手去寫,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想到哪就寫到哪,既要“放得開”,草稿寫成后再進行深篇布局的調整,進而進行文字的推敲,又要“收得攏”。“表達”的這兩個階段,對于初一新生可以側重前者,初二初三則側重后者。通俗地說,首先要解決寫得出的問題,其次在解決寫得好的問題。在這方面?zhèn)鹘y(tǒng)語文教學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主張“作文之體,出于奔馳”(《與澠池徐宰》)。在1919年,葉圣陶和王鐘麟先生合寫的《對于學生作文教授之意見》中就指出:”學生作文教授的目的,在于學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無隔閡;樸實說理,不生謬誤。至于修辭之工,謀篇之巧,除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為病?!比~圣陶先生的精辟見解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先解決學生“寫什么”,再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先讓學生能寫出來,才指導其進一步寫好的問題。
總之,作文教學中的這幾個環(huán)節(jié),觀察與感悟使學生有話想說,積累與思考使學生有話要說,表達與寫作使學生有話必說,進而把話說好。這三個階段是相互聯(lián)系的,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可分為兩個層面,就一次作文而言,觀察感悟是作文素材的準備階段。積累思考是在準備階段上的篩選、提升,是作文的構思階段。表達寫作是作文的完善階段,要寫好一篇作文對初中生而言,這三個步驟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前提。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