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妍
摘 要: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技能是中高年級教學的重難點,面對這一現(xiàn)狀,從閱讀技能的形成和培養(yǎng)兩方面展開研究,探索了提高閱讀技能的方法,希望語文閱讀教學發(fā)揮更好的效應。
關鍵詞:閱讀技能;閱讀方法;技能形成
一、閱讀技能的界定
技能是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在實踐中順利完成任務的一種動作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
技能可以分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動作技能又叫運動技能,是指由于練習鞏固而近乎自動化了的活動方式。動作技能的生理機制是由于在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神經(jīng)細胞之間形成了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以后只要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一系列的動作更可以一個接一個地、自動地產(chǎn)生出來,如,踢球、搬東西、打籃球等。心智技能,即指加涅所說的“使個體通過符號或觀念的使用同自身的環(huán)境發(fā)生相互作用”,通常包括可以從作業(yè)中推論出的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和規(guī)則以及高級規(guī)則的技能,如閱讀、計算、設計等等,而像寫字等技能中既有動作技能又有心智技能。
閱讀的應用性,決定了它應有的技能性。閱讀技能不僅表現(xiàn)在迅速有效地感知文字符號上,而且也表現(xiàn)在記憶、理解文字的內(nèi)容上。筆者通過閱讀資料思考后認為,閱讀技能是一種在閱讀過程中或憑借直覺思維、或憑借邏輯思維獲取信息,獲得理解的閱讀能力。有些閱讀技能是無意識地進行言語活動,有些閱讀技能則是有意識地進行言語活動。
二、閱讀技能的形成
1.獲取顯性的語文知識
心理學指出,技能是在獲取方法性知識的基礎上經(jīng)反復練習而形成的。閱讀技能的形成首先是獲取閱讀方法,例如,要形成說明文的技能,先要掌握說明文的閱讀方法。這說明文閱讀方法的掌握,一般而言是教師傳授的,也可以是學生在其他學習資料中學習獲得的,因此其學習過程是外顯的,所獲得知識是顯性的。
2.將所獲得顯性的語文知識遷移后續(xù)閱讀
如上所述,技能是在獲取方法性知識的基礎上經(jīng)反復練習而形成的,閱讀技能的形成在獲取閱讀方法之后,還需將所獲得的閱讀方法不斷地遷移后續(xù)閱讀。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三、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
1.教學閱讀方法
教學閱讀方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教師直接傳授,小學則不能。在小學教學中,先將閱讀方法蘊含于閱讀指導中,用蘊含著閱讀方法的教學思路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文章,在學生理解文章之后,讓他們回顧閱讀過程,歸納出剛才的閱讀方法。
下面就以我在教育實習中教授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十二課《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為例來說明。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抗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語言簡潔,表達了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層次清楚地介紹了樟樹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樹贊揚宋慶齡高尚的品格和堅毅的革命情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叫學生找到描寫樟樹的語句,找到樟樹的特點。然后在回到文章的開頭,為什么周總理讓宋慶齡搬家她卻不愿意呢?為什么她說舍不得這兩棵樟樹呢?為什么文章的最后寫人們愿意在這兩棵樟樹下拍照留念呢?如此從字里行間品讀出作者寫作的真正意圖,其實是借樟樹來寫宋慶齡,從而整體把握這篇課文。最后讓學生歸納剛才的學習過程,作者是怎樣由寫樹到寫人的,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將閱讀方法蘊含在閱讀指導中了。
2.指導遷移
前面說到,技能是在獲取方法性知識的基礎上經(jīng)反復練習而形成的,閱讀技能的形成在獲取閱讀方法之后,還需將所獲得的閱讀方法不斷地遷移后續(xù)閱讀。那么,如何讓獲得的閱讀方法遷移到后續(xù)的閱讀中呢?下面還以教授《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為例,在教授這篇課文之后,相應的給學生提供幾篇類似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如矛盾的《白楊禮贊》,冰心的《荷葉》等,讓學生先閱讀,然后再檢查他們的閱讀收獲的結果和對文章的理解,如果他們的回答符合答案,那么就說明他們已經(jīng)能很好地閱讀借物喻人的文章了,并能很好地將所獲得的閱讀知識遷移到后面的閱讀中去。這樣通過大量的閱讀不斷地遷移,閱讀技能便逐步形成了。
綜上所述,閱讀技能更多地強調(diào)一種理性化、高效率的學習方式,以此形成切實有效的閱讀能力,實現(xiàn)語文閱讀的高效性。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服務的,那么我們就要很好地運用閱讀技能,教會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學習我們的語言,更好地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