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桂幸
【摘要】 ?在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等客觀條件下,父母更希望子女能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紛紛把子女送到縣城就讀,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閑置,導致農村初中比小學有更好的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教育主管部門對原有的教育機制進行調整,提出并實施“農村小學高年級集中化辦學”的思路。把小學高年級學生集中到附近初中進行聯(lián)合辦學,這樣最大限度地優(yōu)質教育資源,使得農村的小孩不去外地就讀,減輕城市壓力,利于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但也給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畢竟中小學教學長期獨立發(fā)展,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差異。筆者從思想品德學科角度分析如何做到小學與初中學科教學上無逢地銜接,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關鍵詞】 ?農村小學 初中 集中辦學 銜接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23.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7-034-01
一、小學高年級并入初中集中辦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學習習慣上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
小學高年級學生相對初中學生而言年齡小、心智不成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習慣專注于在課上認真聽課,沒有養(yǎng)成在課題上思考,討論,交流的習慣,所以要使學生除了認真聽講,也要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學會在課堂上做筆記,不懂的下課問,每節(jié)課花幾分鐘時間去回顧一下。這都要我們去引導他們適應初中政治老師的教學方式。
2.小學與初中對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要求標準不同
小學的《品德與社會》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課雖然都屬于品德的教育,二者都以生活作為構建課程的基礎,都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道德意識和法制意識,但是“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都是不同的。由于教學對象的不同,小學的品德課作為“副科”,只要求學生達到“知道”的層次,但初中思想品德課為了應付考試,偏重知識的識記,初中掌握知識的程度要達到“理解”并“識記”“運用”的層次,從小學到初中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
3.教師的教學方法差異
小學的教學方法主要以形象、直觀教學為主,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探索過程也是從形象到抽象;而初中教學也要從形象向抽象過渡,主要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變得更理性一些。
二、小學高年級與初中集中辦學后,教學策略的調整
集中辦學后“怎么教”的問題擺在我面前,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老師進行訪談調查,研究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他們的學習、小學思想教學狀態(tài),以及他們遇到的問題及需求等,思考、分析、探討,討論并進行分析總結,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解決,探索出一些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銜接的策略,希望能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學習習慣上的銜接,思想上入手,轉變學生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思想品德在學校教學中被認為是所謂的“副科”,要使學生走出誤區(qū),告訴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應該從小抓起,學習不只是為了考試,品德課不但影響自己的一生,在以后的中考中還是必考的一門功課。讓學生明白思想品德的學習在小學與初中是同等重要,為學習上的銜接打下思想基礎。思想上通了,然后就在教學中慢慢讓學生的從指令性學習轉換到計劃性學習,學會預習,提高學習主動性學習行為,從短時性到長時性的轉換;從單純性到多樣化。
2.運用七年級學生學習方式的訓練策略,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自由表達,合作交流能力等過渡與提升的轉變
策略工具就是電腦和智能手機,在布置作業(yè)時故意把難度調大,然后利用電腦展示怎么通過百度的“作業(yè)幫”和百度“知道”來查找,求助答案。通過這個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不但能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培養(yǎng)學生自由表達,合作交流,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3.課堂教學模式銜接,我是分別采用EEPO與結合模式進行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我采取比較適合活潑的低年級學生的MS-EEPO的教學模式來解決這個矛盾,一方面要加強情景的創(chuàng)設,另一方面也要讓教學場景走向情景,實現(xiàn)教學場景的情景化,完成角色轉變?!癕S—EEPO”有效教育就是把老師是課堂的主角轉化為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把小學的我教你學,改變成教師既要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又要以伙伴的身份融入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學生由小學式的被動學習轉變到自主課堂的同時,加上電腦、智能等現(xiàn)代媒體工具的熟練使用后,教學方式逐步轉為“翻轉課堂”模式。即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學生們可以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還能在網(wǎng)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在這全新的課堂模式下,思想品德教學達到無縫銜接了。
4.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使教法與學法相協(xié)調,做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下面幾個方面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1)準確定位中小學思想品德課要求,搭好階梯,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在教學中應注意發(fā)揮本章承上啟下的作用,搞好知識的順利銜接。(2)多比較學生心理、學習能力上的差異,積極調整教學方法。(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適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訓練。(4)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進教法。教學過程中,不能一下子講得過多、過快、過于抽象、過于概括,要盡量地采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使學生感覺到思品教學就在身邊。(5)針對學生年齡特點,注重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直觀形象思維是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他們都是在他聽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的同時才進行思維的。采用的是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教學。
[ 參 ?考 ?文 ?獻 ]
[1]吳盛華.《試論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2015-01-06.
[2]潘雪娥.《平臺互動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復習課中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4-11-18.
[3]王姣姣.《關于翻轉課堂應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思考》[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