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凱
【摘要】目的:探究病理性疼痛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后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46例神經病理性疼痛中患有三叉神經痛患者,按照單雙號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患者為23例,予以對照組患者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三叉神經痛射頻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通過治療后,其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兩組間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三叉神經痛射頻進行治療,其臨床治療效果良好,且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關鍵詞】神經病理;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522-01
其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含義在國際疼痛研究會中認為:因為軀體的感覺神經系統(tǒng)造成一定的傷害,或者由于疾病而直接引發(fā)的疼痛。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經病理性疼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對患者的軀體以及感情存在不利影響。在臨床中常見的疾病為三叉神經痛、丘腦通以及肋間神經痛等。三階梯鎮(zhèn)痛藥物對此種疾病并無顯著效果,通??梢赃x擇一線治療藥物進行治療,例如加巴噴丁以及阿米替林等藥物[1]。但是長時間使用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因此對患者進行介入性治療。此研究對患者介入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46例神經病理性疼痛中患有三叉神經痛患者,按照單雙號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患者為23例。在對照組中,男性為15例,女性為8例,患者年齡均在28-4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5±3.8)歲,在觀察者中,男性為11例,女性為12例,患者年齡29-4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2±4.3)歲,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患者在全麻的情況下,取患者發(fā)際內豎向切口,長度約為4cm,隨后進行顱骨開孔,直徑約為2cm,并將所有對患者產生壓迫的血管進行松懈,并將其進行隔離。
觀察者患者予以三叉神經痛射頻治療。選取患者的上頜神經或者下頜神經,并對其進進行熱凝治療以及來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1.3 療效判定標準[2]
患者經治療后,其自發(fā)性疼痛、痛覺過敏、異常疼痛和感覺異常等臨床特征逐漸消失則為顯效;自發(fā)性疼痛、痛覺過敏、異常疼痛和感覺異常等臨床特征有所緩解則為有效,自發(fā)性疼痛、痛覺過敏、異常疼痛和感覺異常等臨床特征無緩解或者癥狀加重則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選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兩組間數據結果以計數資料(n,%)進行表示,以P<0.05為差異說明兩組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其觀察組經治療后的顯效例數為15例,有效例數為6例,總有效率為91.31%,對照組顯效例數為13例。有效例數為7例,總有效率為86.95%,兩組患者經比較,差異并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3 討論
通過大量的研究以及實踐表明,準確的神經靶點阻滯術能夠有效的緩解感受器所受到的損害,同時還能夠加強口服藥物的治療效果[3]。隨后經多數研究表明,在影像學的基礎上,準確的介入治療對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進行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其中包含神經調控行性治療等。如果在穿刺過程中,可以準確的進行穿刺,則會實現(xiàn)摧毀神經的目的,但是具有一定的缺點,例如范圍較廣不宜控制,且手術并發(fā)癥較多等,在通常情況下應用到對神經叢損傷的治療中。而物理性損傷時我國近年來展開的一種神經射頻治療方法,此種治療方法的具有較小的損壞性范圍,能夠準確的定位,在治療過程中能夠進行控制[4]。神經病理性疼痛是疼痛疾病的總稱。
在此研究中,選取的46例三叉神經痛患者,采用微血管減壓術以及三叉神經痛射頻進行治療。而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較為廣泛的治療方法,但是大多數患者并不能接受開顱手術,而通過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后的患者,如果發(fā)生復發(fā)或者不耐受患者,可以選取神經射頻熱凝進行治療,此種手術方法的治療費用較低,治療時間較短,且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但是此種手術為神經破壞性手術。
三叉神經通射頻治療需要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選取,對于扳機點在眶上神經以及眶下神經而言,通過試驗后對疼痛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緩解其疼痛感。同時此種治療方法所具有的優(yōu)點是損壞范圍較小,并未對患者的咀嚼以及角膜反射功能造成影響,但是手術后并不容易復發(fā)[5]。對外周支損壞后段時間復發(fā)的患者,可以選取通過半月神經穿刺為治療方法。半月神經節(jié)呈現(xiàn)半月形狀并出現(xiàn)在卵圓孔中,按照相應的神經元聚集區(qū),按照患者的實際疼痛位置來確定損傷的位置,以此來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神經病理性疼痛是一系列疾病的總稱,而治療疾病的方法則是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取適合的治療方法。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倪家驤.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7):671-674.
[2] 佟明亮.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介入治療:國際疼痛學會神經病理性疼痛學組推薦意見(一)[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4,20(5):293-294.
[3] 呂客,宋一平.射頻熱凝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致終板炎報道[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4,20(6):443-444,446.
[4] 王靜雯,趙紅如.74例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臨床資料分析[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3,12(12):1286-1289.
[5] 丁遠遠,姚鵬,蘭培麗等.芬太尼貼聯(lián)合加巴噴丁治療癌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14(20):1307-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