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華
摘 要:初中政治教學要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加強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效率
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目前政治課堂效率并不高,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效率是當前學校最棘手且刻不容緩的難題。
一、明確政治教學任務
政治教學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道德品質、創(chuàng)造精神。
(1)培養(yǎng)自信心。自信就是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善于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是別人所不及的。如果學生缺乏自信心,則無法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而且會產生一些心理疾病。
針對這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有意識地問他們問題(問題相對簡單),對回答正確的大加表揚,對答錯的也不責怪,而是以微笑和幽默風趣的語言給以點撥和指正,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形成正確的認識。而且也能增強自信心。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一個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點,由此遭人非議以至譏笑并不是可怕的事,假若因此不再相信自己,看低了自己就會導致今后處處失敗。
(2)培養(yǎng)道德品質。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學生的生活范圍逐漸擴展,其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也日益復雜,在此過程中,正體現(xiàn)了對于初中生加強思想品德干預和引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這種干預和引導不是簡單的強制和灌輸,而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使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作為教育者必須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具有日益強烈的主觀和能動的生命。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學生對于日益擴展的生活基礎進行獨立思考和生活的體驗,在正確的干預和積極的引導下以達到對社會規(guī)范的了解、認知并最終認可和踐行,這樣才能將各種社會規(guī)范加以內化為一種自律的道德力量。
(3)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為了適用時代的發(fā)展,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教師就必須盡快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以全新的理念去塑造新型的人才。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對很多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經常帶著興趣從不同角度認識事物,并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從而樹立起創(chuàng)新意識。
二、利用時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許多學生課下聊天,提起目前世界或者說全國的政治形勢來津津樂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課卻無精打采,哈欠連天。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忽視以時事新聞生動事例提高學生的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因此教師注重時事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兩大主題”時,針對影響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活動,向學生們介紹了在美國全球反恐的有關時事,學生們興趣盎然,教師一舉兩得。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書本知識,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教學成效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愿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為此,在教學中,常常創(chuàng)設情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防微杜漸,減少與預防犯罪”這一內容的學習時,教師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朋友,請以我為鑒”:角色包括“犯罪人_劉某”、“老師”、“受害者——黃某”、“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其他的學生感到新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討論“劉某從一般違法到犯罪的過程說明了什么?給我們中學生什么啟示?”學生或直接體驗,或間接體驗,并通過討論,打破學生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增強學生參與意識,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更好地實現(xiàn)了知識傳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標。
四、鼓勵學生質疑
學生“怪問”是“愉快教學法”,“茶館式教學”過程中,極易碰到的情況。它是學生善于思考的結果,閃耀著學生思維的火花,包含著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熱情。教師應把它看作是好事,不能斥之為奇談怪論,要妥善對待。首先,教師對不便當堂回答的問題暫時不答,而把問題留給學生,促使學生去思考。此類問題,教師如果解答,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的,可能會影響課堂教學計劃,或者是教師需要查閱有關資料才能解答,可采用存疑待答法,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留下了探討的懸念,也為教師更準確地解答贏得了時間。例如,在講“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fā)展的要求,從而更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內容時,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戰(zhàn)后日本在一片廢墟上發(fā)展卻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國卻不如日本呢?”教師如果冷冷地說一句“不要東拉西扯”,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熱情就會從此冷卻,此是為師者之大忌。其次,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本節(jié)課上內容有密切關系,教師可以把問題還給學生,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討論。在講“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時,學生可能會問“現(xiàn)在臺灣當局,并無通過“一國兩制”實現(xiàn)兩岸統(tǒng)一的意向,相反不時制造“臺獨”言論,做出損害兩岸關系的行為。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為什么不通過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真正實現(xiàn)祖國的統(tǒng)一呢?”對此,教師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學生一起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作歸納,學生便能更深刻理解“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重要意義,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是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政治教師要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主動性,喚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曲魯平.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效率,《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年第15期
[2]王秋珺.談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效率,《教師》,2014 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