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芳
摘要:語文教學進行的是母語教學,是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教學。作為語文教師,既要從理論上掌握語文的教學方法,又要靈活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作用,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以教會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為教學重點。
關(guān)鍵詞:語文;生活;閱讀;作文
語文教學方法種類繁多,現(xiàn)分類闡述如下:
一、課堂教學----教育即生活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使語文教學充滿生機活力,已成為當前備受人們關(guān)注的話題,也是語文教師最頭疼、最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一些課堂教學實踐,我有了些許心得:要想使語文課堂效率提高,語文的教學就必須和生活掛鉤。因為生活是語文的源泉,離開了生活的語文便無疑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呢?靠教師淵博的知識,靠教師豐富的情感,靠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這些固然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我以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了解生活,讓生活教育學生。有人說過“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這個意義上語文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思維交際的工具,語文學科具有極其復雜的綜合性和非常廣泛的社會性。語文學科是眾多學科橫向交叉的“匯集點”,是各科知識的“櫥窗”??梢哉f,語文就是社會生活的全部。語文學習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會,體察生活,感悟人生。語文的教學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學生自然就逐漸地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語文的課堂也便逐漸地變成了語文老師一個人的課堂,提高課堂效率也便無從談起。
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一個開放而透明的社會,誰如果想要對學生封鎖外界的消息,把學生局限在課堂狹小的空間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高考書”,誰便注定要失敗。聰明的辦法是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他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生活中的熱點應該就在他們的身邊而不是僅僅存在于課堂之外。在教學中可利用從電視和網(wǎng)絡上獲得的信息和同學們就價值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積極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盡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把學習和生活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不再感到語文的學習好似空中樓閣,虛無縹緲,而是和生活緊密相連,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語文的學習積極性。
二、閱讀教學----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
閱讀是語文學習中一個舉足輕重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非常愿意讀,但大部分學生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知識和寫作的技巧,積累寫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娛樂,說白了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許多的同學讀書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讀完就算完,一撂了事。因此應讓他們寫讀書筆記,每周兩篇,多多益善。但不一定要求他們把讀書筆記一定要寫成讀后感的形式,因為那樣學生便會把閱讀當成一種負擔,把閱讀的目的單純的理解成就是為了寫讀書筆記,這樣就導致了讀書只讀一章半節(jié),便斷章取義地去寫感想的事情的發(fā)生。閱讀的效果便大打折扣,形式主義也便無法回避了??梢髮W生把讀書筆記當成日記的形式寫,內(nèi)容不限,可以寫感想,可以寫心得,可以向老師提問題,可以和老師交流。長此以往讀書筆記便成了師生交流的平臺,成了老師了解學生心理的一扇窗戶,成了走進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一條捷徑。通過讀書筆記知道了學生的心聲,了解到了學生的渴望與憧憬,也感受到了他們承受的壓力和思想的矛盾。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渴望自己學習好,成為老師和家長的寵兒、都渴望自己受到老師的器重,成為同學和朋友的驕傲、都渴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學成為國家和人民的自豪。只是,因了我們太看重成績,太看重結(jié)果,太過于現(xiàn)實,太急功近利,所以我們會把過多的時間用在能立竿見影的學生身上,把過多的時間用在了一輪又一輪的復習當中,把過多的時間用在研究考題上,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的研究。把自己的意志橫加在學生身上,而不顧及他們的感受。豈知我們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學生在一種力量的強迫下被動地接受我們自以為是的諄諄教導,而完全失卻了自我,他們甚至把學習看成是在給老師和家長完成任務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又怎樣能使他們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
三、作文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作文教學歷來是令語文老師非常頭疼的一個話題,原因是學生不愿寫,不會寫。每到作文課,為了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又不得不寫,作文的質(zhì)量可想而知??梢哉f學生是皺著眉寫完的,老師是咬著牙看完的,有些學生的作文簡直是讓人目不忍睹,空話、廢話、大話連篇,錯字,別字也是屢見不鮮,所舉事例用老掉牙形容一點也不算夸張。針對這種情況學生可讓學生自己改作文,然后把他們認為好的作文在班里公開讀,然后同學們再評論最后由老師定論,這樣可以欣賞到許多同學的文章,使同學們有一種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和調(diào)動寫作的積極性。寫作的積極性基本解決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寫好的問題了,同學們提出老師總是居高臨下地講一些理論,而不能有機的和實踐結(jié)合,比如老師總是強調(diào)真實,強調(diào)創(chuàng)新,那么怎樣才能算是真實呢,怎樣才能做到創(chuàng)新呢?老師可利用同學們的范文來和理論結(jié)合,讓他們知道什么是真實。讓學生知道作文要以情感人,但這情應該真實,讓學生知道平凡中同樣可以孕育著偉大,應該注意身邊的一點一滴。
朱熹曾經(jīng)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要想使學生的語文學好,我們同樣需要活水,這活水說白了其實就是生活。教育尤其是語文的教育離開了生活無疑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但僅有生活是不夠的,它只是我們從事語文教育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做師長的應該放下我們的架子,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們影響他們。我們不應該僅僅授之于“魚”,而更應該授之于“漁”。古語云:“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教學效率事半功倍,我們必須要先利我們的“器”,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和教學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