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農村寒門學子并使得更多的學子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進行深造;但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對學生在進入高校后的發(fā)展影響甚大。在借鑒特殊教育原理的基礎上提出給予學生特殊需求教育,使城市農村學生之間教育公平問題能有所改善。
關鍵詞:高等教育;公平;家庭文化背景;特殊需求
教育公平是大部分國家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標,政府對教育公平發(fā)展一般有兩個基本認識:其一,保證國家的每個公民接受一定年限的基礎教育,使其獲得基本知識與能力,能夠在社會中生存下來;其二,保證國家的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入學機會,不受社會經濟狀況、階層、民族、地理位置、身體條件的影響,對于義務教育之外的基礎教育而言,則采用公平有效的入學標準,除此標準外,學生不受其他條件的影響。2015年,我國教育部發(fā)表了《關于做好2015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工作的通知》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更多的寒門學子能夠進入高等學府,但公平的入學機會背后仍然存在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如:進入高校后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與教育公平之間的關系。而早在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教授就在他的報告里提出:影響教育公平的不只是學校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地位及其文化背景。
一、學生家庭文化背景的探討
文化背景即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積淀,是主體較穩(wěn)定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心理結構的總和。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方面,貧困地區(qū)與城市地區(qū)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信息、經濟發(fā)展、文化傳統(tǒng)與新觀念的迥異,使得群體之間的文化素質大相徑庭。貧困地區(qū)人群中“女不如男”和“傳宗接代”的性別歧視,“讀書無用論”和“讀書不如賺錢”等陳舊落后思想都限制了其子女接受教育。而城市地區(qū)則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和“男女平等”等思想使得城市地區(qū)對其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視。這是導致農村學生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間接和主觀的原因。
另一方面,農村與城市地區(qū)的家庭成員在學歷上出現(xiàn)明顯的失衡。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課題組近期發(fā)布研究結果:在城市,高中、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6倍、55.5倍、281.55倍和323倍。這就意味著多數(shù)農村父母沒有能力在課后給其子女進行學習上的輔導。然而,在初等、中等教育階段是學生各方面發(fā)展的高峰期,需要接受更多來自家庭的文化熏陶和思維訓練。
二、學生家庭文化背景在教育活動中的影響
懷特海曾借用大主教坦普爾的話來表達自己對教育的看法:“人們18歲時怎么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后來會如何發(fā)展?!倍髮W里學生如何的發(fā)展無疑是教育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
1.課程設置的影響
在大學公共課設置中,英語占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而言,班級由來自農村的學子和城市的學生組成。面對同樣的課程、教學進度、學習環(huán)境,其雙方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對于城市學生而言,他們從小就接受了高質量的英語訓練,特別是在口語和聽力方面遠超來自農村的學生。但在同一個學習環(huán)境里,這些學生避免不了要配合水平較低的同學而放慢自己的學習進度甚至重復學習早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于他們而言求知的欲望將大幅度減弱。奧謝曾說: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阻止一個在智力或性格與體力上屬于強者的人取得憑天賦能力所取得的成績,其不公平、不民主和犯罪的程度正如一個弱者在與同伴競爭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能力一樣。對貧困者來說,“反向歧視”是一種糾正過去不利做的一種嘗試。這種理論認為,必須給學生增加機會,直到他們把握住機會為止。若忽視這群學生在公共課大班級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狀態(tài),對他們而言這種教育是強迫進行的是一種不公平的教育待遇。
2.社團活動的表征
在中學階段,從智力培養(yǎng)方面來說,學生們一直伏案專心于自己的課業(yè);而在大學里,他們應該站起來并環(huán)顧周圍。正因如此,如果大學的第一年仍然耗費在用舊的態(tài)度重溫舊的功課,那是致命的錯誤。大學,已不僅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地方,也是學生領悟生活、感受人生的場所。在學校,學生主要通過尋求友誼來滿足彼此的心理需要來共同體驗人生。高校社團便是交友和課外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因彼此之間興趣、家庭文化背景等因素的相近或相似而結成非正式群體,在這一群體中,每個個體都能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來自農村的學生由于和城市學生生活經歷、家庭文化背景存在差異而更愿意選擇和自己一樣的學生為伴,以獲得認同感和自信心。而城市的學生也更傾向與自己價值觀、信念及人格特征相似的人結為團體。除此之外,社團的招新標準與經歷要求使許多農村學子望而卻步---他們渴望加入但又因沒有特長而提前結束社團生活。
三、特殊教育需求的合理性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或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組織形式和設備由專門教師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青年進行的教育,這種教育既要達到與普通教育相同的一般的培養(yǎng)目標,又要達到其特有的特殊培養(yǎng)目標。由于對特殊教育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特殊教育學也可以有兩種理解。廣義的指研究有各種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教育的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的科學;狹義的多指研究各類殘疾兒童教育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的科學。本文在借鑒特殊教育廣義的基礎上提出給予高校學生特殊教育需求的建議,即在高等教育的階段把學生看成“特殊的群體”而不是規(guī)格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的物品;有針對性的對待來自農村和城市的學生,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和高校學生的發(fā)展。
有人指出特殊教育主要針對的群體是特殊兒童對于正常學生的教育而言似乎沒有相同之處。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古代的孔子就云:“性相近,習相遠?!蔽覀兠總€人在后天的發(fā)展過程中因其環(huán)境、教育的不同而有其個性,有其特質,異于他人。近代發(fā)展的教育心理學中也提出了:人的發(fā)展階段具有差異性。換句話說,每一個正常發(fā)展的學生都存在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都有特殊教育的需求。高校中的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因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差異性就如同特殊兒童身體上的特殊,需要針對這種差異給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方式。在這個多樣化的環(huán)境中,特殊需要教育適用于每一個學生,適用于每一個的教育發(fā)展階段。隨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特殊教育需要的內涵和外延將會豐富和廣泛,并與人權、平等和公平等問題密切聯(lián)系。特殊教育需要,這必將成為一種教育的趨勢。
四、基于特殊教育需求的解決路徑
通過對特殊教育需求的分析和思考,不難看出只有提供適合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教育,只有配合學生的學習節(jié)奏和步伐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因此,基于特殊教育需求理論提出兩種解決高校學生家庭文化背景與教育公平問題的路徑:(學習上)獨特的課程設置和(生活上)互助的社團活動。
1.獨特的課程設置
“在大學教育中,綜合運用精神應占主導地位。大學的課堂應該面向那些對細節(jié)和過程都已經熟悉的人;換句話說,所謂熟悉,至少是指他們先前進行過的訓練非常適合這些細節(jié)和過程,因此很容易掌握它們?!钡r村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利因素使得他們缺乏這種熟悉,尤其是在英語、計算機等現(xiàn)代氣息比較濃厚的課程上。因此,學校應該充分考慮到這群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采取教育補救措施使學生盡快跟上高校的教學節(jié)奏。獨特的課程設置則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特色的課程表。
2.互助的社團活動
社會心理學指出:當雙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出現(xiàn)互補關系時,所產生的的吸引力是非常強大的。一方面,農村學生多數(shù)為特長發(fā)展滯后但生活經驗豐富;另一方面,城市學生普遍多才多藝但缺乏社會鍛煉。根據雙方不同的需要社團在其自愿和協(xié)調下組成互助小組,相互幫助共同學習。這樣的社團不僅提供了一個公平的平臺使雙方平等交流、學習發(fā)展,而且在心理上也避免了冷漠、孤僻、自卑、高傲等一些不良癥狀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R].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1995.113.
[2] Coleman, J.S. Campbell,E.,Hobson,C.F.,et al.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R].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6:1-35,575-587.
[3] [6] [8]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著,莊蓮平,王立中 譯.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1-2.
[4] [5] 約翰·S·布魯貝克 著,王承續(xù)等 譯.高等教育哲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70-71.
[7] 張曉琳.英國特殊需要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簡述[J].綏化學院學報,2013(1):155-160.
作者簡介:陶旭(1991—),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