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省余
【關鍵詞】 生物教學;科學素質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6—0061—01
一、重視生物基礎知識的把握和領會
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首先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基礎知識,這些生物基礎知識本身就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也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物知識。其次,在講解這些生物基礎知識的時候,應該力求使學生對自然、對事物形成正確的觀點,并利用較為通俗的語言使抽象的生物學語言易于被學生接受。例如,在講“細胞結構和功能”時,可以讓學生樹立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觀點,體會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學生崇尚生命、熱愛科學;通過對“細胞周期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和染色體的規(guī)律性變化”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學生對生命的運動性、對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等哲學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離不開知識作為背景和依托,但僅憑授受式的教學方法是達不到上述目的的。在課堂上把生命科學史引入生物教學,讓學生重溫科學家當年研究、探索生物現(xiàn)象的歷程,將科學結論產生的過程和方法同學生學習過程結合起來,能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加深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理解。
二、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
1. 問題討論法。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運用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該教學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互相交流,以實現(xiàn)信息的傳遞,進而發(fā)揮學生思維的“共振效應”,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現(xiàn)場調查法。根據(jù)某一專題生物內容,面向社會,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調查、考察等活動。此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搜集資料、研究分析和征詢各種意見,最后寫出調查報告。實踐證明,在這樣的活動中,有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 決策模擬法。就是指針對某一特定的社會問題,讓學生扮演決策者的角色,運用自己所學的有關生物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與能力。
三、關注實驗教學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生物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加強實驗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師可充分發(fā)揮實驗直觀性、趣味性的特點,利用課堂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等來激發(fā)學生探索生物奧秘的興趣。其次,在進行分組實驗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同時還要教給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方法,引導他們用掌握的理論知識正確分析實驗現(xiàn)象,最后總結出實驗結果,從而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在生物實驗中,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仔細觀察,并對實驗現(xiàn)象與結果進行分析、理解、概括和綜合,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論,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科學觀察、科學分析等實驗能力,有利于對學生科學認識、科學思辯等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科學素質教育,有利于達到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目標。然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而科學素質只是人的基本素質的一個方面,因此,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是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在實施科學素質教育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人格素質、審美素質等方面的全面培養(yǎng)。教師是科學素質教育的執(zhí)行者,在滲透科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注意方法上的靈活性、形式上的多樣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