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卿
摘 要: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取英語語言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呢?本文就此作探討。
關鍵詞: 自主探究 合作學習 高中英語閱讀 教學策略
一、提出問題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二級達標高中,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閱讀理解水平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制約了他們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筆者對學校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和隨訪,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閱讀興趣一般不感興趣,有的學生從來不進行英語課外閱讀,幾乎90%以上的學生認為生詞是閱讀最大的障礙。調查結果還顯示出學生閱讀目的不明確、詞匯量小、閱讀習慣差,缺乏閱讀技巧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目前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教學方法上采用“說教式、填鴨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學生英語基礎差,對英語學習有畏難情緒。然而,閱讀是教育的核心,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手段,《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目標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陂喿x的重要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了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為目標的自主閱讀教學模式,旨在探求一條有效提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新途徑。
二、理論依據(jù)
關于自主學習的定義,文獻中有不同的描述。近年來,很多學者根據(jù)喬姆斯基(Chomsky)的生成語言理論和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語言習得論,提出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learning)獲得的,而是通過習得(acquisition)獲得的。習得是指學習者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英語而潛意識地獲得英語。學得則是學習者為了掌握英語而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該語言。“對于任何一個學習者來說,這兩種過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蔣祖康,1999)。因此,教師要從教學相長兩方面入手。
從教的方面來說,教師必須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確立自主探究的意識,開展自主學習的實踐,掌握自主學習的策略,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學的方面來說,學生必須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在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學習策略的具體實踐中,不斷增強自主意識,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
(一)落實于課前預習中
閱讀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過程,是與作者進行語言交際的活動。英語的課文閱讀教學,始于課前預習的指導。指導學生有序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具體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通過預習理解文章。具體操作:(1)找出文章的主題段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題句,即找出每自然段的topic sentence概括文章的主旨、作者意圖及文章的篇章布局。(2)回答課后若干問題。(3)找出文章中的常用短語與常見句型。(4)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并大聲朗讀。(5)對復雜的有疑問的詞、句、段作出標記,以便在課堂上交流解決。通過預習英語文本的指導,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落實于課堂教學中
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核心在課堂。課堂作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主陣地,應該洋溢著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不但要設計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更要重視學習者自主學習設計的指導,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語境。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
如何設計問題?設計幾個問題?用什么方法提問?通過提問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圍繞中心問題,有的放矢,并注意問題的生動性和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以SEFC BookI,高一英語Unit 4 “Earthquakes”為例,為了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可以嘗試不同問題的設計。如:
1.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in Tangshan,Hebei,China?
2.What happened before the earthquake?
3.What was the damage of the earthquake?
4.What does the title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make you think of?
5.What does the sentence “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mean?
其中,問題1、2、3相對簡單,比較適合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只要細心,就能輕而易舉地在課文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問題4、5相對偏難,問題的答案需要根據(jù)課文內容將語言重新加工,比較適合英語基礎好的學生。
(三)落實于組際交流中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組織小組交流和討論。當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后,可把學生分成4人一小組,進行組內討論,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全員參與,踴躍發(fā)言,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大了英語信息輸入量,既凸顯了語言的交際性,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此外,開展辯論活動是加強組際交流的良好途徑。新課標教材中,可設計辯論的主題有許多,例如: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開展辯論活動,增強了學生主體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參加辯論活動之前,學生會根據(jù)正方或反方辯題的要求,查閱有關資料,通過閱讀、思考,確立論點、論據(jù)、和論證事例。這個過程給學生提供了分析、思考問題的空間,更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積極體驗。
(四)落實于過程性評價中
學生在合作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糾正,共同分享,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同時,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評估、分享學習策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此外,教師應在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中,制定過程性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予以盡可能客觀的評價。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精神、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是說,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一學習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喜悅,體驗到進步與成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Excellent,go on trying是教師在英語課上常用的口頭評價,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落實于課外閱讀專訓中
1.擴大詞匯量,掃清閱讀的語言障礙。
詞匯是構建語言的最基本的單位。教師要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強化學生對詞匯的掌握和鞏固。首先,要重視詞匯教學,引導學生根據(jù)讀音規(guī)則記憶單詞;注意詞根、詞綴和構詞法知識的介紹,同義詞、反義詞的聯(lián)想;背誦具有代表意義的句型;對學生進行通過上下文詞義推測的強化訓練。其次,通過課堂搶答、逐個提問或聽寫等多種途徑,強化詞匯的記憶和鞏固,突破詞匯關,為閱讀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2.精選各種題材和體裁的閱讀文章進行專題訓練。
教師可通過由易到難、逐步深入的方式,從歷屆高考試題中挑選出一些適合學生學力和認知水平的文章,按照體裁和題材分類,分門別類地進行指導、訓練、講解。訓練形式以課內課外限時閱讀為主要途徑,力求準確率達70%以上。每周至少爭取一課時進行限時閱讀,課外要求學生至少每天不少于兩篇的限時閱讀。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閱讀技能及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多種評價手段及時肯定學生在閱讀中取得的進步,強化學生成功的體驗,從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習成為良性循環(huán)。
四、結語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實踐,筆者欣喜地看到許多學生不再覺得閱讀是一種負擔。90%以上的學生認為閱讀是很有意義的事,超過70%的學生養(yǎng)成了每天閱讀的習慣。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得以加強,詞匯量得以擴大,閱讀速度明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英語運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泠兆杰.自主學習能力及其培養(yǎng)[J].基礎英語教育,2006(3).
[3]袁曉峰.閱讀是教育的核心[J].人民教育,2008(57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