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全 葉億
摘 要: 信號與系統(tǒng)課程作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需要采用網絡教學平臺不斷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就這樣一個供教師輔助教課、學生自學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網絡教學 平臺 教學質量
1.信號與系統(tǒng)網絡教學平臺開發(fā)的必要性
隨著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逐漸普及,信號與系統(tǒng)課程教學的模式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基于網絡的教學工作逐漸成為教學的主要輔助手段。網絡教學平臺正促進教學理念的改革發(fā)展,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能夠更直觀地獲取有效知識,奠定理論基礎。
信號與系統(tǒng)課程作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課程中涉及很多專業(yè)的公式和分析方法,對于大二剛剛接觸專業(yè)知識的學生來說,普遍反映很難抓住這門課程的本質,很難總結出一套好的學習方法,因此,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就可以在課后隨時隨地學習,不局限于課堂;老師可以有更多時間參與到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過程中,可以將最新教學成果和教學中的難點講解發(fā)布在網上,這樣在課堂上能夠讓學生更有重點地、更有效率地學習。
2.信號與系統(tǒng)網絡教學平臺的主要特點
(1)實現(xiàn)教學環(huán)境的網絡化
設計出的網絡教學平臺將完成教學過程當中的教學公告、作業(yè)發(fā)布、課程內容、實驗內容及課程的重難點歸納、題目中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歸納與針對考研同學的提升題目的布置和解答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的網絡化,實現(xiàn)在課時縮減的情況下不影響教學的進度和知識點,提高教師工作效率。
(2)教學平臺的自動生成系統(tǒng)
網絡教學平臺能夠配合各個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任課教師可以以該平臺為基礎,制作網絡課程,在學生使用后讓學生提建議,這樣就使得教學平臺結構越來越合理、內容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
(3)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課程管理為主的網絡教學平臺
對于學生,進入平臺后的主頁面以課程內容導航為主線,同時配合教學文件查詢、習題、作業(yè)、課件瀏覽等各項學習環(huán)節(jié)。
對于教師而言,登錄后的主界面主要以課程教學管理為主線,允許教師進行課程信息設置、發(fā)布教學文件、教學通知、作業(yè)等信息:實現(xiàn)教師在線回收作業(yè)并批改作業(yè)、設置課件庫等功能,允許教師在線答疑、網上命題等。
(4)已建成的網絡課程形式豐富、邏輯性強、吸引力強
各種現(xiàn)成的課程資源綜合使用了文字、數(shù)據、圖形、圖像、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媒體技術,符合教學規(guī)律和特點,通過視覺聽覺的直觀效果增強藝術性與實用性,使學生對課程能夠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教學內容內在邏輯性強,科學性高[1]。
3.信號與系統(tǒng)網絡教學平臺的主要功能模塊
(1)首頁:展示網絡教學平臺的整體思想和主題。
(2)課程簡介:關于信號與系統(tǒng)課程的介紹。
(3)教師簡介:負責介紹教授本課程的老師的一些研究方向。
(4)課程特色:主要教紹該課程的相對于其他課程的特色。
(5)進入課程:進入課程開始學習。
(6)學習指南:教該課程的學習方法。
(7)課堂教學:展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些電子文檔、重難點歸納。
(8)參考資料:列出本課程的一些經典國內外教材。
(9)實驗教學。列出本課程實驗的要求和對應的指導。
(10)習題輔導:列出課程習題并附帶輔導內容,如:做題中的易出錯點,考研題目的結題思路。
4.信號與系統(tǒng)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準備工作
(1)調查學生在學信號與系統(tǒng)這門課程及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程遇到的困難,網絡教學平臺應盡最大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2)明確網絡教學平臺要實現(xiàn)的功能。根據該課程的特點確定一些必須具備的模塊,比如進入課程模塊、實驗教學模塊,并且充分準備各個模塊下所需要的課程素材,比如在課堂教學模塊下主要準備該課程的電子文檔內容和PPT,以及一些對經典問題的解決辦法。
(3)確定各個模塊之間的層次結構。各個模塊必須具備一定的層次關系,這樣才能使網絡教學平臺在呈現(xiàn)課程教學內容時更具引導性和層次性,利于學生操作。
(4)設計欄目,準備logo素材。各個教學模塊下還細分有各種導航欄目,導航條的制作中就需要準備各種logo素材,讓界面顯得更活潑,更有色彩。
(5)確定超級鏈接的關系。分析各模塊和模塊之下各欄目的層次關系,詳細計劃鏈接之間的關系。
5.網站框架規(guī)劃
6.網絡教學平臺的實現(xiàn)
(1)LOGO制作
(2)主界面
參考文獻:
[1]翟成景.網絡立體化教學資源交互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山東大學,2013.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201411055020y);
2013年常州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A-3001-13-011)
常州工學院課程建設項目(A3-4401-1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