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永君
摘 要: 文章針對新課改形勢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從教師的角色轉換、新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三個方面對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新課改 數學課堂教學 多元教學模式 教學應用
數學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雙邊過程,教師單純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行為,已被既要傳授知識,又要注重能力,更要提高學生素質的新教育理念所取代。而學生只會被動地在課堂上扮演聽眾的角色,也要被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所替代?!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必須在傳授知識給學生的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要讓他們“會學習”,這也是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思想。這種教學觀念的轉變,必然會引起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大膽探索完善與新的教育觀念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擺在教師面前的機遇和挑戰(zhàn)。近年來,我借鑒和學習了國內一些比較先進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由主角轉換為配角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了適應社會飛速發(fā)展的需要,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再做知識的傳遞者,照章行事的盲從者,而應當成為發(fā)掘資源的向導,尋求機會的組織者,以及思想和技術咨詢的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自身的發(fā)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為學生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為學生服務;為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fā)展原認知能力;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體驗探索的艱辛,分享成功的喜悅。教師是學生的促進者,是信息化和學習化社會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課程將促使教師成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催化劑。
二、適當減少師生間的縱向交流,增進學生間的橫向交流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幾十個學生整堂課面對一個老師,教師往往課前要精心策劃教學過程的每一步,千方百計地在課堂上主導幾十名學生的思想,這種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過程有序的一面,同時也有思維跳躍性等無序的一面,本身就是對學生主體思維活動的束縛,它的弊端日益突出,課堂形式還是師生間縱向交流模式。我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加強師生縱向交流外,還大力增進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形成縱橫交錯教學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在課堂上把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為引導和加強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彼此溝通,使完全沒有必要由老師統一講解的問題,在分組討論中得以解決。課堂教學活動始終處于交流中,他們比被動學習時積極性更高,目的更明確,效率也更高了。
三、改變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積極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完全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帶動“學生”,學生不再是聆聽者,還可以做組織者與領導者。新課程的“教學過程”變得靈動活潑,它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再拘泥于預先設守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充分挖掘其潛能。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的優(yōu)化,它為學生提供了多彩逼真的教學情境,誘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一些抽象問題直觀化,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新課程的課堂的靈動與鮮活,不僅表現在表面上,內容、形式、情境上的“活”,還表現在實質上知識吸收,經驗形成、智力活動、能力提高,情感體驗、精神升華,生命發(fā)展的“活”。
自學課,自主式課堂教學模式,是學生獨立閱讀材料,獨立進行實驗,主動思考、探索來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新模式。但這種教學模式不是讓學生單純地自學,而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寓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之中的教學模式。對于某些的教材的知識含量不太高,難度較低,學生通過閱讀和簡單的操作,能夠理解和消化,并在一節(jié)課時內可以完成新授課或復習課,可選用這種模式。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樹立自信心,終生受益。
運用這種模式的具體程序:先引入課題,接著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是教師輔導、點評,再是以提問形式收集自學情況,進行目標檢測,最后是總結,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
教授課,抽象性比較強的概念課、規(guī)律課、理論課和習題課采用改進的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
從傳授知識而言,講授式模式教學的效益是最高的,因為講授式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信息量較大,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使學生學習較多的知識,這是其他教學模式所不能及的。但傳統的講授式模式不能很好地解決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針對這一點,我們對傳統講授式模式進行了改造和補充。
傳統的講授式模式為三大主部: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講授內容,最后是通過運用鞏固和加深對新內容的理解。在改進的講授式模式中,我們對這三個部分都作了充實。在復習部分,于提出新課題之前,加入了興趣導入環(huán)節(jié)。在教師授新部分,把教師單方面的注入講授轉化為學生參與的師生共同研究新內容的雙向互動教學活動。具體做法是,視教材內容或增加課堂提問,或安排一定時間的課堂討論,或角色對換讓學生當十幾分鐘教師等。我們全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點,主要是按現行課本的章節(jié)順序排列,給出了每節(jié)課可作發(fā)散思維訓練的知識點,以便展開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在運用和鞏固部分則增加了教與學的反饋活動。這種反饋活動是當堂進行的,不是課外作業(yè)和單元測驗的形式。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發(fā)揮教學智慧,不妥的方法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然而,教學又無定法,教學方法必須機動靈活。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教學模式時,應當不斷進行研究與創(chuàng)新,從“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到“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真正使我們的教學工作收到實效。
新課改的模式并不是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形式,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要遵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家長的角度審視孩子,從孩子們的角度審視教學,處處以“學生為本”,蹲下身子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使孩子們的應變能力、應試能力及思維敏銳性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