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千
摘 要: 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主導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的常用手段,是實現(xiàn)師生互動、雙向交流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對小學低年級美術課堂提問現(xiàn)狀進行分析,嘗試從注重提問的針對性、趣味性、層次性、啟發(fā)性和及時性等方面進行探索,改進低年級美術課堂提問策略,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小學美術 課堂提問 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信息,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和不足,便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教師提問不當,則會使學生情緒受抑,思維受阻,造成課堂“冷場”。因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呢?下面我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小學低年級美術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分析
目前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種師生雙向活動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課堂提問重視不夠、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盲目提問,無側(cè)重點。教師往往隨意提問,甚至流水式提問而導致“滿堂問”,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維度的問題,學生常可用“是”、“對”或“不是”、“不對”回答,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zhì)上是在為教師講課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
2.頻繁提問,缺乏吸引性。某些美術老師習慣自己提出問題,學生解答或老師代學生解答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樣,老師不了解學生有哪些疑問而提問,導致教師問的學生無疑問,表面上學生在思考問題,實際上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長此以往,導致學生依賴教師提問展開學習,撲滅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
3.范圍有限,缺乏層次性。教師提問那些回答問題完整的優(yōu)等生,避開后進生。這就使后進生在教師提問時不是積極參與,而是消極等待。
4.問題缺乏挑戰(zhàn)性。低估學生的能力,鋪墊過多,只扶不放,給學生參與的思維空間不夠。
5.急于求成,缺乏思考時間。教師提問的問題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提問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有些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fā)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思考時間就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
從上面這些問題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低效的課堂提問,不僅浪費教師有限的教學實間,阻礙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而且最終導致學生求知欲降低,漸漸失去對美術課的興趣。
二、改進低年級美術課堂提問的策略
1.針對性—找準切入點,探究問題。傳統(tǒng)的問題設計往往只能將教材問題化,即設計一連串的問題,一問一答,在形式上很熱鬧,實際上卻不能觸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因此,教師在問題設計上必須有針對性。所提問題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lián)系熱點地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才能激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思維,從而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yǎng)。以《參觀和旅行》一課為例,我先請學生回憶曾參觀和旅行途中有趣的事情,并且詳細描述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在構圖方面我以“游樂場”為主題,同時出示兩幅畫:一幅是全景式的構圖,畫面上景物多但層次分明;另一幅是突出一個海盜船的游樂項目,畫面夸張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在游玩中緊張的表情。問:1.兩幅畫分別是怎樣表現(xiàn)的?構圖上有什么區(qū)別?2.怎樣描繪復雜的場景?怎樣具體畫出你所要突出的事物?學生在對兩幅畫進行分析后得到各自想要的構圖方法。即場景大的要注意層次,如果要突出某個事物就一定要畫得突出,并且要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畫。在色彩上我強調(diào)“近大遠小”對顏色的影響,使得學生知道顏色對豐富層次的幫助,而且我親自演示如何將顏色涂平、涂勻。
這節(jié)課的作業(yè)還是相當精彩的。學生沒有因為老師的范畫而束縛思維,相反更對自己所要畫的內(nèi)容在紙上的呈現(xiàn)方式了然于胸。而對學生強調(diào)涂顏色時的均勻平整讓他們對美術課的態(tài)度端正很多。
2.趣味性—激發(fā)興趣,快樂學習。興趣是學好每個問題的觸發(fā)點,小學生活潑聰穎,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探究,實現(xiàn)“學習動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的良性循環(huán)。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學片段:“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故事,你們想不想聽?生:想。師:在大海深處住著魚爸爸(邊說邊手上套魚的范畫)和它的兒子。魚爸爸膽小,怕兒子出事,不想讓它上學,兒子雖然很頑皮但很想上學。有一天,請看:(播放卡通故事,兒子走失的這一段)師:魚爸爸失去兒子該怎么辦?生:打電話報警、急著去找、魚爸爸會傷心、難過……師:如果魚爸爸一個人找不到會怎么做呢?生:找家人、鄰居、警察、朋友、親戚幫忙……師:那如何在你的繪畫中表現(xiàn)出來呢?”通過這樣的巧妙而有趣味性的問題設計,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與豐富的情感,使學生學會了舉一反三的圖像聯(lián)想,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安全的理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3.層次性—分步設問,循序漸進。所提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既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思維,更要使學生通過努力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跳一跳摘桃子”。難易適度的問題,就能展開學生思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學生沿著符合邏輯的思路分析和研究。例如:四年級《彩墨游戲(二)》一課,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師:老師拿的工具是畫什么畫用的?(第5冊《彩墨游戲(一)》中已學,利用舊知引出,降低難度。)生:畫國畫。師:我可以用它們做游戲,你們可以嗎?(學生先聽老師說,和所學知識聯(lián)系,并進行創(chuàng)新聯(lián)想)生:能/不能。師:老師用它能畫出線和點。(教師示范,學生實踐。)師由一而二、由二而三,開始通過游戲的方式教授新的筆墨方法。學生通過實踐,不斷接受新知識,并且進行消化和創(chuàng)新。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提問,學生不僅能在不斷的思考中掌握知識,而且不會因為問題太難而失去興趣。
4.啟發(fā)性—逐層推進,有條不紊。學生的智力、知識水平有差異,接受能力、反應速度也有快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和知識的引導性。教師通過問題引導,構成前后連貫、層層深入、引向結論的問題系列。這樣才能啟迪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智能,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變“結論教學”為“過程教學”,更有利于低年級美術課堂教學的展開。例如教師出示圖片《蘋果之淚》提問一: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提問二:給這個雕塑作品取個名字?之后的名家雕塑欣賞中不斷被強化。提問三:《蘋果之淚》你看見淚了嗎?還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它的淚。提問四:作品想告訴我們什么?當聽學生評述雕塑《蘋果之淚》時說:作品想告訴我們,地球像一個蘋果,正被人類蠶食,請愛護地球。于是,聽課現(xiàn)場掌聲響起。那是一件蘋果腐蝕的內(nèi)核的肌理效果,與殘存的光滑的表皮的肌理的對比,通過對比并不直接而是婉約地表達這樣一種憂思。由于老師設計提問層層遞進,抽絲剝繭,在交流中把美術的人文性、思想性、開放性自然而融入與課堂,因此智慧在交流中增強,情感在交流中融合,這樣的教學把學生引入更廣闊的生命的課堂。
啟發(fā)性提問容易激發(fā)學生思維延伸思考,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與學生經(jīng)過思考可以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區(qū)域,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夠得著。結合這一區(qū)域提問,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就都得到發(fā)展。
5.及時性—糾正錯誤,科學評價。學生訓練時,教師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信息。學生對問題做出錯誤的回答時,教師應立即糾正。學生對問題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時,教師可用鼓勵性方式啟發(fā)學生答題,也可以請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方式應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情感、態(tài)度、習慣、學習方式等差異性呈現(xiàn)出多元評價標準。同一層次的作業(yè),美術水平落后的學生得分可超過美術水平較一般的普通生;相對一般的普通生的分值可超過美術水平較高的學生。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評價有所區(qū)別。對于美術后進生的點滴進步都應加以表揚,鼓勵他們努力向更高一層次發(fā)展。對于一般的學生及美術水平較高的學生取得的進步,應采取競爭評價、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努力奮進。
因此,在美術課堂上教師運用新穎、多變的有效提問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欲望,促使他們千方百計地尋求與眾不同的答案,這樣既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又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課堂真正地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美術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用勇,龔孝華編著.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張國祥,盧蘭馨.多元智能開發(fā)與評價的實驗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6.
[4]劉志軍著.課堂評價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