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成慧
(浙江省溫州市第五十八中學)
本人設計的自編導學案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學習目標”“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鞏固”。學習目標是教學任務完成后預期的學習成果,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確定教學的形式與方法、教學過程中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以及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所以,科學的教學目標是高效課堂的基礎?!罢n前預習”是教師根據學習目標設計的自學內容,學生結合課本獨立自主完成自學內容。“課中探究”是教師針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設計的活動,有案例分析,有合作探究,有畫圖,有檢測,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合作完成,教師對學生感到疑惑的知識點進行重點釋疑?!罢n后鞏固”即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當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有效的地理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有主動發(fā)現、探究、思考、質疑和應答的需要與可能。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溝通、交流和探討。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獲取知識,收獲能力,提升情感的過程?!白跃帉W案”就為實現高效地理課堂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1.“自編導學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對知識的獲取和運用的效果,主動學習相對于被動接受要好很多?!白跃帉W案”中的“課前預習”“課中探究”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從過去被動獲取地理知識向主動探究地理問題轉變;有利于教師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2.“自編導學案”有利于學生落實基礎知識,提升地理學習能力
對于本校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自編導學案”提取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并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探究”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填表、畫圖、設計思維導圖的形式,把基礎知識落實在實處。同時通過在學習過程中的自學、反思、解疑、收獲、應用,不僅掌握基礎知識,還能鍛煉地理技能、提高地理能力。
以湘教版“大氣環(huán)境”中的“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為例,解讀“自編導學案”在課堂中的作用。
本節(jié)學習目標:理解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會畫圖示,并理解實際生活中證明這個原理的例子。
課前預習(5~10分鐘)
1.本環(huán)節(jié)設計
結合課本,自學完成以下問題: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熱力環(huán)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
(2)形成過程
①受熱→氣流(上升或下降)_________→近地面氣壓(高或低)_________→高空氣壓(高或低)_________。
②冷卻→氣流(上升或下降)_________→近地面氣壓(高或低)_________→高空氣壓(高或低)_________。
③水平運動:_________的地方流向_________的地方。
(3)議一議:空氣總是從高壓區(qū)流向低壓區(qū)嗎?
2.本環(huán)節(jié)設計及操作要求
(1)本環(huán)節(jié)設計呈現在學案上,學生以自學為主,對于個別難度較大的問題課前5分鐘進行交流討論,答案需動筆落實在學案上。
(2)讓學生通過自學,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同時構建起知識框架。
(3)這部分內容大部分在課前完成,利用課前5分鐘讓學生交流答案,提出提問。
課中探究(20~25分鐘左右)
1.本環(huán)節(jié)設計
本環(huán)節(jié)包括兩部分內容,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展示和教師精講、釋疑。
某高一學生實驗小組,在模擬驗證某地理原理時,采用下列做法:在一個標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閉的透明玻璃柜內,分別放置一個電爐(有導線連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塊在底部兩側。在玻璃柜頂面中部的內壁貼一張下垂的紙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內壁貼一張豎立的紙片B(如下圖)。電爐通電一段時間后,根據紙片A、B的偏動情況,可以驗證該原理。據此回答問題。
(1)以上實驗要驗證的是_________原理。
(2)在電爐通電一段時間之后,紙片A向(填左或右)偏,紙片B向_________(填左或右)偏。
(3)試根據紙片A、B的偏動情況解析這一現象。(用圖表示)
(4)在圖中用實線畫出電爐和冰塊附近高處和低處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并用箭頭畫出空氣的流動方向。
(5)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現象都證明了此原理,能說出幾個生活實例嗎?(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
2.本環(huán)節(jié)設計及操作要求
(1)選取的案例材料要有新意,來源于課本又不拘泥于課本,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提出的問題緊扣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動探究完成,而非知識點枯燥的講解。
(2)首先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問題。教師在教室巡視,發(fā)現學生共同暴露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
(3)派小組成員上來展示,將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圖畫在黑板上。將自學和討論中出現的問題暴露在全體學生面前。教師再根據學生所暴露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精講。
課后鞏固(5~10分鐘)
1.本環(huán)節(jié)設計
(1)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
(2)綜合題:共1道答題。
2.本環(huán)節(jié)設計及操作要求
(1)題目落實在學案上,設計形式規(guī)范,題量適中,難度適宜且體現梯度。
(2)學生當堂獨立完成,然后采取自批或互批的形式,得出卷面分數。
(3)根據檢測情況,查漏補缺,及時消化。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自編導學案”是一種可行、可操作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它的三個步驟杜絕了教師的“一言堂”,把課堂的地位真正還給學生。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自我學習、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提升了地理學習的能力。通過最后的“課后鞏固”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落到實處。所以,這是一種簡單易行,操作性強的地理課堂教學方式。
采用自編導學案的形式,看似在課堂上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但實際上教師花在編學案上的時間更多。要了解學生的學情,鉆研分析教材,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脈絡結構,精心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特別是“課中探究”中選擇的案例,例題更要精選精編,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夠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課前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回家自學,到底學生有沒有自學或者怎樣自學,我們教師比較難把握。而自學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后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因此在后來的教學中,將自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內,利用課內的5到10分鐘。不過這樣就需要教師設置自學的題目要非常精煉,直擊重點。不然整節(jié)課的時間可能不夠。
“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的檢測試題的選擇要有梯度,要兼顧基礎題和能力提升題。還需針對不同年級恰當體現與學業(yè)水平測試或高考試題的鏈接。
教師在實施各個環(huán)節(jié)時可以根據所教的內容,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時間設置可以靈活變通、有所偏重。對于知識點較少、內容較簡單的內容可以偏重自學和練習。對于知識點比較難的,可以側重于課堂探究,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郭春喜.基于高效課堂的“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法”實踐研究.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