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昀昭
【摘 要】課改背景之下,“高效”是課堂教學一大追求,語文教學中卻有不得要領、流于形式、曲解“高效”的現(xiàn)象。盲目加快教學節(jié)奏,表面上是追求“高效”,實質上卻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針對這一現(xiàn)狀,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真課堂應下慢功夫”的觀點,分析了“應該慢”的原因,列舉了“怎樣慢”的做法,力求“慢”中求“快”,“真”中求“實”。
【關鍵詞】語文課堂 文本研讀 教學設計 慢功夫 真味道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1-0048-02
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進入了深入反思階段。作為一直努力創(chuàng)新的一線教師,有必要進一步地反思自己的各種教學行為,上出樸實的、本真的、有文化底蘊、有人文關懷的富有語文味兒的課。細觀名家課堂,結合小我實踐,筆者認為真課堂應下慢功夫,有以下幾大原因:
一、獨到深刻的文本研讀:咬文嚼字、研磨慢行
精致語文首倡者徐杰老師說:要從文本中來,要回到文本中去;本色語文首倡者黃厚江老師進一步強調:語文老師的功夫,不要只花在形式設計上,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文本研讀。用于教學的文本多為經(jīng)典,經(jīng)典是慢出來的,讀經(jīng)典自然需要在文本中研磨慢行,解析方能精準、深刻。
文本創(chuàng)作時,典雅的文句耗盡作者的心智,方才帶來讀文時的柳暗花明,慢出來的經(jīng)典,還要求我們咬文嚼字、悟文品字,而“悟”字是由“心”和“吾”組成,沒有個體體驗不能算“悟”。所以,文本研讀既需要心會作者,更需要融入自我,以慢的方式充滿敬意地閱讀。葉圣陶老先生所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理即在此?!奥?,欣賞啊”,這種慢的方法需要時間的長度,需要沉靜,需要沉淀,需要翻來覆去的思考和尋根究底的叩問?!奥钡膶嵸|其實是一種思想方式,應是讀書人的智慧,更該成為語文老師的功夫。
二、精致科學的教學設計:潛心會文本、慢工出細活
成功的課堂之離不開教師精妙的教學設計,精妙可行的教學設計,則有賴于教師讀透文本,才能把控全局、科學設計。做好一道菜講究用料,上好一節(jié)課也需要備好料。課堂的主料,即研讀文本確立目標后所設計的主問題,主問題設計精準得當,教學設計才生動可行。
肖培東老師講《皇帝的新裝》時,因為課前文本解讀到位,上課成竹在胸,授課時主次分得清,層次有縱深。從文體入手,設主問“童話最典型的特點是富于夸張和想象。你認為作品中最富夸張的語句在哪兒呢?”問題一出,舉手發(fā)言者多。之所以有這么多學生迅速反應,全因為主要設問的合理,讓學生們有話可敘說,且可以往更深一步挖掘。當學生們提到“皇帝光著身子游行”最夸張的時候,肖培東恰到好處的評點:“對,此處最夸張,裸奔最夸張!”學生們頓時雀躍。肖老師又不失時機的追問:“同學們,那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此夸張、甚至于荒謬的鬧劇,為什們能得以上演?是誰導演了這出戲呢?”有生答曰:“是騙子的狡猾?!崩蠋熢龠M一步追問:“騙子的狡猾體現(xiàn)在何處?”學生解析:“因為騙子很會利用人們的心理?!睅熢龠M一步追問:“那騙子利用的是人們的什么心理呢?”進而水到渠成的深挖出人們的虛偽、盲從等等因素,課堂行云流水,又實現(xiàn)了步步縱深。
三、互動融洽的課堂氛圍:循循善誘、漫談漸進
語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一個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過程。這一點,從走進課堂起,教師就應該有這種意識,去浮躁之氣,以平和的心態(tài)走進課堂,以自然的口吻輕松導入,語文教學的腳步才能優(yōu)雅從容,踏實而穩(wěn)重,語文課堂才能鮮活生動。錢夢龍老先生回顧自己在90年代的公開課暖場,他和孩子們有過這樣一次情景對話:
師:“同學們,今天臺下這么多老師觀看,臺上這么亮的燈光照耀,還架著攝像機,我突然覺得不像是在上課了,我們更像在干嘛呢?”
機靈的孩子一語中的:“老師,像演戲!”
師:“真聰明!那么誰該是主角呢?”
生:“老師,主角當然是你咯?!?/p>
師:“大家再想想,劇本在誰的手中?誰是主演?”
學生頓悟:“老師,我們才是真正的主演?!?/p>
師:“對呀,主演是你們,那么老師又像什么呢?”
生:“老師,你更像導演!”
師:“那么,導演和演員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呢”
學生恍然大悟:“老師,你重在于導,我們側重于演?!敝链?,公開課上學生對自己的角色已清晰不過,課前學生的熱情也被完全點燃。
80年代的語文課堂,錢老先生之所以能富于先見強調并踐行“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上出充滿活色生香的語文課,與他引導由術、誘導有方是密不可分的。
四、張弛有度的教學流程:忌拔苗助長、步步催趕
放眼語文課堂,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呈現(xiàn)出高要求,大容量,快節(jié)奏的特點。師生問答,火急火燎,多數(shù)學生還沒有來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過渡銜接時教師更是快馬加鞭,爭分奪秒卡時間,趕進度。再加之PPT畫面、音樂、視頻的快速切換,多種媒體的反復沖擊,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一味求“快”加
速度,看似為了提高效率,實際上卻是在做夾生飯。
曾看到一位教師在公開課上執(zhí)教林清玄先生《和時間賽跑》一文。文章前五段作為第一層,寫的是外祖母之死和爸爸給我的解釋,初讀全文后教師首先拋出一個主問題:作者為什么會生出“和時間賽跑”的想法呢?學生們略一思索迅速反應道:“因為外祖母的去世讓我感到無限的悲傷?!崩蠋燀樋诮舆^,快速切換到第二問:作者又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呢?開始第二層文意的探討。
倘在此處深入一問:“外祖母的去世”就一定能讓人生出“和時間賽跑”的想法嗎?顯然二者不能輕易等同。學生的認識稍顯膚淺在預料之中,教師則應該于此再作追問:“外祖母的去世”為什么就讓作者生出了“和時間賽跑”的想法?這才能將學生的視線遷移到第一層文段的關鍵處,即爸爸對“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的解釋上來,進而落實到爸爸話里的關鍵詞:外祖母也即“時間里的事物”,過去了就“永遠”“回不去了”,從而深入發(fā)掘出時間的特點絕非止于“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價值之高,也非止于“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流逝之快,而更在于它流逝后的“永遠不會回來”。能把文意挖掘到此,學生再理解為何要“和時間賽跑”,方能深入、方為深刻。
五、重視課堂生成:有隨機應變的延伸空間
長久以來,語文教學中我們對預設性的生成非常重視,對非預設性的生成,則是消極地處置,漠然地回避,甚至粗暴地制止。語文教學大綱上這樣要求我們的教師:應關注個體的差異,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真正要達成大綱要求,則非得有一個慢的過程,有時候甚至需要停留。
錢夢龍老先生執(zhí)教《故鄉(xiāng)》的時候,學生稀奇古怪的問題就出來了,“老師,跳魚兒是個什么東東”,語文課上碰到這種問題,多數(shù)老師都懵了,但錢老略作思考,機智把問題向全班拋出:“嗯,這個問題問得好!跳魚兒是個什么東東呢,有沒有人知道?”學生們都搖頭,錢老先生接著說:“同學們不知道,其實呀,老師也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個問題肯定有一個人知道!這個人就在魯迅身邊,大家想想看,是誰?”有學生靈機一動:“老師,閏土知道!”課堂頓時嘩然,氛圍畢現(xiàn)。這時,老師再恰到好處的點評:“是呀,大家都不知道的事兒,但在閏土那里,卻都知道。少年閏土在魯迅心中,會是怎樣的呢?”學生們自然的感知了少年閏土在少年的迅哥兒心目中的神奇?zhèn)ゴ?,自然也就理解了文中魯迅的感嘆:“??!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等文句。
六、品悟文本真味:文火慢燉催生情感共鳴
做飯講究火候,炒菜需要猛火爆炒,煲湯則需要文火慢燉。一節(jié)好課,更多時候像是煲湯,慢火才能出真味。快與慢,其實是一對辯證關系,如果慢是為了素質發(fā)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表面上,節(jié)奏慢了,其實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感受、品味、涵詠祖國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體悟其背后豐富的人文內涵??涿兰~斯說:自然從不性急,總是慢慢前行。林語堂說:所謂的教育,就是大家坐下來,抽一支雪茄,熏陶一遍,隨便說點什么。佐藤學說: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語文教學是慢的藝術,真課堂應下慢功夫,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jīng)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則是如何才能使語文教學慢下來。
奧修講過一句話:當鞋合腳時,就忘記了自己的腳了。語文教學,其實就是一個為孩子尋找一雙合腳的鞋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慢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徐杰《精致語文》.
[2]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4]成尚榮.教室,一個應允許出錯的地方[J].江蘇教育研究,2002,(12).
[5]周國平論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