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摘 要】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質量要提高,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難題。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在有限的四十分鐘時間內,使學生“學會”、“會學”、“樂學”,值得研究。常態(tài)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xiàn)狀依然普遍存在著。因此,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讓教師擁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高效策略
一、關注學生發(fā)展
小學語文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是: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因此,作為小學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隨時要尊重學生、關注學生,以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一般的學習方法為重要依據(jù),從而設計好精彩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學習興趣。語文課相對于數(shù)學課來說是顯得比較復雜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運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的腦子都要動起來,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學生學好一門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喜歡上課的老師,所以我們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老師,平時要多關心學生,要多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與他們打成一片,給他們交朋友,這樣學生就會自然喜歡你、并接近你和學好你所教的學科了!
(二)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jiān)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等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它,學生可以輕松快捷地學好知識。反之,一個人如果養(yǎng)成書寫潦草,做題馬虎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有損于學生的身體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二、優(yōu)化教學設計
有效教學意味著“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fā)展。為此教師要在上課前要下大力氣地、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雖然教學設計從形式和方法的層面上來說是多種多樣的,但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不變的,即必須依據(jù)教材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再加工,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認真研讀、感悟、領會,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真正做到用實、用活、用好教材。
(二)重點難點。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只有逐章、逐節(jié)、逐句鉆研、吃透教材,才有可能掌握教材的主旨、主題和精神實質。然后才能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關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設計出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有趣?;顒右忻鞔_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發(fā)展語文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活動應積極促進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lián)系,使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這樣就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而是體現(xiàn)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三)教學方法。一直以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根深蒂固,“老師教,學生學”的教育觀念已不再適應現(xiàn)在的教學環(huán)境。我們知道,在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確定之后,教學方法就成了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關鍵。教師要多研究和尋求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適應現(xiàn)在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中可嘗試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假設法,驗證法,自學法等,并且教師要學會如何平等的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把課堂變成具有開放民主氛圍的課堂。給學生一個展示個性的大好舞臺。教學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語文,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三、強化教學過程
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喜歡上語文課,并根據(jù)學生特點設計教學活動,讓全部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語文的感受和參與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師生角色。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fā)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jīng)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fā)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
(二)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準。語文教學現(xiàn)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jù)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于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于對文章作相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于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于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三)評價手段。有經(jīng)驗的的老師往往十分善于運用評價的手段,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通過評價,學生得到了肯定與鼓勵,增強了學習信心,克服了自卑心理,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在重視語言性評價的同時,教師還應該學會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評價。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豎起的大拇指、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輕輕地撫摸等,這些無聲的評價是發(fā)自內心的,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四、深入剖析反思
我們的教師不是圣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jié)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guī)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