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伊琳
摘 要:近年來,高校中學術失信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其表現(xiàn)包括抄襲剽竊、學術交易、侵占他人成果等,不但會挫傷科研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社會風氣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究其原因是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造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有許多關于誠信的思想,對于加強高校的誠信教育有積極地啟示。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高校;學術誠信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4-0158-02
在高校中開展廉潔誠信教育一直是學者們和有關部門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在2007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誠信教育的意見》中就指出:大學階段廉潔教育的目標和主要內容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和主導,加強法制和誠信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組織學習黨和國家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方面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引導大學生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信念,不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增強拒腐防變的良好心理品質,逐步形成廉潔自律、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觀念。
高校是進行科研工作和學術活動的重要場所,因而學術道德教育,特別是學術誠信教育,便成為高校廉潔誠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有許多學者對于如何進行高校學術道德建設作出過論述。有的學者認為,造成學術道德失范的因素有很多,如社會和學者個人的因素、教育的因素、制度的因素等,因此加強高校的學術道德教育是一個社會工程,需要學者、學生、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有學者指出,新時期加強高校學術道德建設,應該正確處理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學術自律與學術他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三組關系。有學者分析了高校學術道德失范的原因,認為主要有五個,即:學術制度尚不完善、忽視學術道德教育、學術評價有失公正、學術管理體制缺陷、獎懲機制不夠健全。還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性格中的缺陷制約了當前我國的學術道德建設,部分學者過度講求“入世”,導致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抬頭;過度服從權威,導致科學研究中批判精神的缺失。
近年來,高校中學術道德失范、學術失信的事件多有發(fā)生,這一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本文將在分析高校學術失信的原因的基礎上,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提出一些措施,來加強高校學術誠信建設。
1 高校中學術誠信缺失的表現(xiàn)、危害及原因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開展學術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必要前提。在高校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學術研究的主體。他們中任何一個群體的學術誠信缺失都會對高校產生危害。學術誠信缺失,主要是指違反學術規(guī)范的行為,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形式。
1.1 抄襲剽竊嚴重
對前人結果的適當借鑒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基礎,但過度的“引用”就有可能成為抄襲剽竊。有些大學生在完成論文時,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而只是從學術刊物或知網上東拼西湊,移花接木。陳沖和郭琛暉于2010年在16所高校進行了一項研究生學術誠信狀況的調查,在754份有效問卷中,有564人表示自己曾在論文中引用他人成果中的資料而有意沒有注明來源;有508人承認自己曾有拼湊作業(yè)的行為,占總人數的67.4%。除了學生,有些高校教師也加入到了抄襲行列中,如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校長徐志偉被舉報博士學位論文大段復制他人成果,雷同文字數高達40%以上。
1.2 學術交易泛濫
有些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求上進,不上課也不完成作業(yè),等到要交作業(yè)時,就花錢向愿意出賣自己成果的人購買,甚至出現(xiàn)了專業(yè)替人考試,替人寫論文的“槍手”。校園里、網絡上,隨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廣告。還有一些學術機構,無視學術規(guī)定,以“版面費”為幌子謀取經濟利益,使一些學術造假者有機可乘。
1.3 惡意侵占他人成果
在有些團隊完成的科研項目中,常常只有少數幾個人認真參與整個過程,但最后獲得的成果卻被要求和濫竽充數者共同署名,這種署名失范的現(xiàn)象多有發(fā)生。有些教師以自己“專家”、“導師”的身份被批準獲得科研項目,但卻讓自己的學生或其他人來做,成果卻歸自己所有。更值得擔憂的是,學生們似乎已慢慢習慣這種不成文的規(guī)定。
學術誠信缺失對學生、教師、高校甚至是社會都會產生影響,它所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1)挫傷科研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
無論是高校教師還是學生,想要在學術上有所收獲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經歷過一個積累的過程,才能取得質量較高的學術成果。然而有些學者為了評獎評職稱,通過不正當手段,可能短時間內就能獲得多項“研究成果”。同時,部分高校將論文發(fā)表的數量和科研立項的數量作為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標準,這也會挫傷那部分認真研究學術的人的積極性,造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2)對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產生影響。
人生價值觀就是人們對人生價值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在人生觀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深層次上影響、制約和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人生價值評價是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通過個人心理活動、群體意識傾向和社會輿論,對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進行衡量、分析和判斷的過程。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這一階段,他們的智力和思維能力都有較大的發(fā)展和提高,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同時也容易走入盲目、偏執(zhí)的誤區(qū)。在學校中,看到學術失信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一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學生就會把它當做一種習慣,形成一種不正確的人生價值。
(3)對社會風氣產生不良影響。
學校一直被認為是一片凈土,而教師也被當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頻頻發(fā)生學術失信的事件,會讓公眾改變對高校的看法,而產生一種負面效應,弱化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真理的追求。同時,在學生畢業(yè)走向社會后,他們將從事各行各業(yè)的工作,學術誠信的缺失也會助長不良的社會風氣。
高校學術誠信缺失并不是某一個人的個體行為,而已經成為了一種現(xiàn)象,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①社會因素。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經濟體制的轉變也會導致思想文化的多樣性。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經濟利益常常被用來衡量學術的水準和價值。因此,學術界中的有些人急于追求功利,迫切地想要獲得成果,忘記了科學研究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另外,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學術失信的法律法規(guī)。也就是說,學術失信者也許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但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而使得這種行為有機可乘。
②學校因素。
當前高校里的道德觀教育主要包括集體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而忽視了學術道德教育?!霸诟咝5牡掠校瑢τ趯W術道德和學術規(guī)范的教育還是個盲點,學校和導師更注重學生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術道德的教育?!绷硗猓m然有些學校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文件來規(guī)范學術研究,但很多學生甚至是教師沒有很系統(tǒng)地學習,導致他們因為缺乏認識而出現(xiàn)失信行為。
2 儒家文化對高校學術誠信的啟示
“道德教育始終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道德教育所秉持的核心價值觀念,以及這種觀念的合理性,只能在一定的文化母體中找到根據。”儒家文化倡導現(xiàn)世事功。修身存養(yǎng)、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墩撜Z》是儒家文化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誠信思想有豐富的內涵,對于加強高校的誠信教育有積極地啟示。
第一,要做到學術誠信,首先要做到誠信做人。誠信做人事誠信做學問的基礎和前提,學術誠信問題實質上是道德誠信問題。誠信既是個體在社會上生存的基礎,也是與人相處的基本要求。《論語》中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哉。”也就是說車無輗、軏不能行走,人無誠信則難以立足?!吨杏埂分杏羞@么一段話:“誠信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真誠是事物的發(fā)端和歸宿,沒有了真誠就沒有了事物,所以君子以真誠為貴。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奔丛谂c朋友的交往中,只有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才能取信于人。高校師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誠信,才能在學術和研究上自覺踐行誠信。
其次,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形成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狀況對人的思想品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鬃诱J為環(huán)境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他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荀子在《勸學》中寫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也就是說人能被環(huán)境所熏染、所同化。無論是社會、校園還是家庭的環(huán)境、風氣,都會影響高校學生對待學術的態(tài)度。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清正廉潔的環(huán)境更易使大學生受到感染,不斷增強自己的誠信意識。想要營造出這樣的環(huán)境,加強高校學術誠信的制度建設和監(jiān)督管理必不可少。首先要重視和增強學術誠信教育工作。高校中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講座、知識競賽、案例分析等,引起大家的關注。其次,要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人文、社科、工學、醫(yī)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術規(guī)范,并且要詳細說明和切實可行。再次,要做到獎懲分明,對于認真研究,遵守學術規(guī)范的要鼓勵,而對于失信者則要依據條例進行處罰教育。
再次,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充分發(fā)揮教師在開展廉潔誠信教育中的引導和示范作用??鬃釉唬骸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墩撜Z子路》)放在高校的環(huán)境中也就是說,當教師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學生也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教師自身不端正,那么縱使三令五申,學生也不會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持久的。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學術誠信的觀點和態(tài)度,更要自身作出表率,不抄襲剽竊,反對學術失信。
參考文獻
[1]李廣文.高校學術道德建設正確處理好三種關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2):85-86.
[2]郝俊杰.高校學術道德失范的原因透析及防治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1):54-56.
[3]許遠遠.論中國傳統(tǒng)文人性格影響下的高校教師學術道德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94-96.
[4]吳哲.《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對培養(yǎng)研究生學術誠信的啟示[J].高教論壇,2010,(10):79-81.
[5]教思政.教育部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Z].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