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自然災害的來臨,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面臨怎樣的困境?怎樣解構及重構?川劇作為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之一,是巴蜀文化的瑰寶。本文將以川劇為例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研討。
【關鍵詞】自然災害;文化遺產保護;川?。挥绊?/p>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6-0015-01
自然災害的頻發(fā),加快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步伐,不斷攀升的文化遺產數(shù)目對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國也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規(guī)、科學編制規(guī)劃、提高監(jiān)督能力、加大資金投入等相應的管理和保護措施。
一、地震災區(qū)川劇現(xiàn)狀
川劇,自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便穩(wěn)步發(fā)展。然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對巴蜀地區(qū)的人類、自然資源以及文化遺產等均是致命的一擊,川劇也未能幸免于難。幸運的是,國家及友國對這一自然災害地區(qū)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人們盡快走出地震的陰影,極力恢復該地區(qū)的文化遺產。據(jù)統(tǒng)計,“5.12”之后,官方或者民營、當?shù)鼗蛘咧苓叺貐^(qū)的川劇演藝團體的川劇演出活動,每年在汶川地區(qū)的演出場次達到27場次,涉及到中小學校、街道社區(qū)、惠民文化活動、劇院、戲院、平常百姓的生日壽宴等等活動場所,覆蓋面達到86%。較“5.12”之前,活動場次遞增,覆蓋面積越來越廣,意味著了解川劇的人們越來越多,但本土傳承者卻出現(xiàn)極大的斷層,因災害對藝人的流失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只有通過不斷推動受災地區(qū)的文化活動,讓人們耳濡目染,才能發(fā)展后續(xù)的文化傳承團隊。
二、文化遺產的后保護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成功,川劇藝術由口傳心授逐步轉變?yōu)榭梢源鄠骰蛘吒舸鄠鳌奈幕z產保護的角度來看,重理論、重科技的傳承方式對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減輕文化遺產在自然災害中的損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地震之后,地方文化活動場次的遞增、內容的不斷豐富,證實了文化遺產的后保護對于該地區(qū)的該類藝術的發(fā)展是有促進作用的。這種后保護現(xiàn)象在許多領域、許多地區(qū)都存在。
三、文化遺產保護的及時性
文化遺產是記錄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最好的藍本,它不僅可以帶動地區(qū)的旅游、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效益的發(fā)展,也是人們的精神食糧,更是科研和教育的基地,是探索自然奧秘、文明軌跡和人類智慧的知識源泉。而鑒于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和偶發(fā)性對于文化遺產的損失是不可減退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及時地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四、文化保護的前瞻性
對于任何一種文化和思想的前瞻性研究是必要且必需的。只有站在一個審視科學的立場和角度去審視一種文化,才能確保這種文化未來發(fā)展的常態(tài)走向。一種文化和思想在萌芽之初可以是偶然的,可以是創(chuàng)意性的,但當其發(fā)展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按照這種文化既定的趨勢去發(fā)展,因此有了文化批評哲學的存在。而自然災害則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經歷的一種考驗,抑或是文化批評哲學中的某個論據(jù),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然災害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
自然災害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傷害和挑戰(zhàn),還有考驗。我們要正視自然災害,不懼怕,做到防患于未然。無論是我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應該有抵御災害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立于世界之巔。
正視文化,正視文化的各個階段的發(fā)展,并有意識地去引導和調控是文化健康發(fā)展的必要保障。只有這樣,文化才能保持其純潔性。這也正是文化遺產保護一直以來所遵循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孫克勤.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教育的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04(04).
[2]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所,四川省川劇學校.川劇音樂概述[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賈春花(1984-),性別:女,籍貫:四川省成都市,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音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