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平
【摘要】初中數學在學生對數字、圖形概念已經有了一定認知的基礎上,開始將教學重心集中于思維潛力的激發(fā)。新課程要求,數學教學要提升數學教學的實用性,著重激發(fā)、引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能力。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課堂中將思維引導工具化、被動化的教學觀點,要將對授課效果的追求轉移到對學生實踐效果的追求上來。為此,要全面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思維動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 新課程教學 思維引導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43-02
數學思維能力是多種能力的集合,從邏輯思維到直覺思維,從理性分析到感性體驗都應面面俱到,綜合發(fā)展。在思維的激發(fā)引導過程中,要以人性啟發(fā)為原則,以心理切合為前提,要讓學生感受到思維運用的樂趣和思維創(chuàng)造的吸引力,從而愿意積極發(fā)動思維,能夠靈活運用思維。
一、開放空間,提升獨立思維意識
思維的獨立性是思維發(fā)展的首要條件,學生只有擺脫對教師的思維依賴,能夠開拓出自己的廣闊思維空間,才能夠走向思維的獨立。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必須要跳出傳統(tǒng)意識,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個性發(fā)展空間。
1.鼓勵提問,引導質疑
敢于質疑,是數學思維獨立的顯著特征,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數學教育都是教師占絕對主動的地位,學生只懂埋頭聽、背、練,自主思維真正被啟動的時候少之又少。在眾多的客觀原因中,學生沒有質疑精神,不敢也不愿去發(fā)現(xiàn)數學中的更多不同。缺乏了質疑精神的學生就像毫無活力的復制機器一樣,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靈活的翅膀,教師要少講多問,鼓勵學生敢問,引導學生利用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聯(lián)想力等來總結數學中的規(guī)律,并且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探究,教師要明確鼓勵的態(tài)度,抱以開放的觀念,激發(fā)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釋疑。教師還要以平等信任的心理作為實施基礎。例如,在進行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全等三角形的滿足條件。學生很快循著“幾條邊幾個角相等才能達成全等”的疑問,進行了細致總結,并且對我故意說的:“只要三個角相等就能形成全等三角形”也敏銳地進行了質疑。在層層深入中,學生的獨立思維意識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
2.一題多解,思維發(fā)散
學生的獨立思維意識之所以普遍欠缺,很大原因離不開傳統(tǒng)教學中模式化的思維方向。單向思維已經成為了學生的固定模式,這樣就容易“一條路走到黑”,解題思路容易出錯不說,還堵住了學生原本就沒有拓寬的思維之路,在困頓中,學生也更容易產生依賴。教師要從思維發(fā)散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形成多面思維意識,發(fā)現(xiàn)問題中的多個切入點,主動思考答案的更多可能性,力求思維運用的全面具體。教師可以利用一題多解的方式來設置應用練習,展開盡可能多的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豐富的思維空間,寬松開放的條件預設,能夠讓學生放開束縛去尋求實求真。例如,在人教版數學九年級《點和圓的位置關系》教學中,我設置了問題“平面上一點到圓的最大距離是6,最小距離為2,求圓的直徑”。這個問題就為學生啟發(fā)了一題多解的思路方向,經過反復閱讀條件,學生們很快找到了解題方向:點的位置需要明確是在圓內還是圓外,并且以兩種情況做新的假設,最后順利得出6+2=8,6-2=4的靈活答案,思維得到擴展性開發(fā)。
二、設置障礙,建立逆向思維習慣
數學思維能力中,逆向思維可以說是最富靈活力的,因為思維的方向一般都出自于學生的本能,特別來源于長期積累的思維習慣。無論是知識點理解,還是應用解決,學生都要有在不同學習條件下的迅速反應力,從思維堵塞中尋求解決亮光,對行不通的常規(guī)路反其道而行之等,形成科學思維習慣。為此,教師要重視教學中的逆向思維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勇于打破常規(guī),能夠從常規(guī)思維的方向去思考問題。這樣的思考習慣往往會將思維中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現(xiàn)力激發(fā)到科學展示渠道上來,教師可以通過制造障礙的方式來完成引導。例如,在人教版數學九年級《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中,我安排了練習:設a、b、c是整數,求證ax2+bx+c=0的判別式不能為1990、1991。按照正面的思路顯然行不通,于是我引導學生從相反求證,即假設判別式為*=b2-4ac=1990是成立的,從這個角度發(fā)現(xiàn)b的奇偶規(guī)律,作為思維突破口進一步驗證下去。突破難點后,學生們的思維豁然開朗,逆向思維習慣讓學生們緊密了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有機整體。
三、滲透審美,鍛煉直覺思維能力
審美標準不僅存在與語言、藝術類學科,在邏輯思維嚴謹的科學學科里也是廣泛存在的。數學中的審美具體呈現(xiàn)于各種對稱性、規(guī)律性、協(xié)調性、簡潔性圖形、數字、公式組合等,對美的感知與利用則是直接針對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直覺思維能力是學生在下意識中感知的思維,就好比語文中的語感,音樂中的樂感,直覺思維能力就是數學中的“理感”。這種思維感知能力能夠讓學生們在理解應用過程中迅速對問題形成印象,并通過本能思維感知進行判斷、選擇思路方向。對數學美的立體、深入滲透,能夠讓學生們的直覺思維能力更加敏感,更加準確。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八年級《畫軸對稱圖形》教學時,我用圖片展示的方式將世界各地的軸對稱建筑、生活中的軸對稱動作、我們身邊的軸對稱工具等,作為審美欣賞內容讓學生品評,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學生形成對稱美的印象感知后,在面對畫出圖形的軸對稱線要求時,便能帶動直覺思維,迅速進行反應。
隨著初中數學新課程在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主體意識、以及精神導向等方面的要求的一再推進深入,教師應該對教學中的思維激發(fā)、引導更加重視。要通過科學、人性地設計教環(huán)節(jié)來對學生的思維深度進行延伸,思維習慣進行完善,思維方法進行開拓??傊?,教師要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踐中提升,在體驗中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趙秀華. 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應抓好探索[J]. 才智,2012年15期.
[2] 張驥. 從初中數學教學中談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J]. 才智,2010年16期.
[3] 王曉俊.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