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欣
摘要:結合《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的“文化與交際”模塊以及相關教學實踐,本文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文化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文章指出,文化類課程的根本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以中華文化認同為核心的多元文化知識體系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有必要應用“以學促教、滲透式與實踐性并舉”的基本教學策略。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將“對外漢語”專業(yè)正式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這一新名稱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廣海外漢語教學的專業(yè)特色,也表明世界范圍內的中華文化傳播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加強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之關系的研究,探索國際漢語教育中的文化傳播方略與模式,亦為題中原有之義”。與之相應地,國家漢辦在2012年重新制定了《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并于2014年進行了修訂,為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及培養(yǎng)模式提供了明確指向,也為專業(yè)課程的體系設置、具體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等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一、“以掌握中外文化概況為知識基礎,以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技能為重點”的教學目標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是以培養(yǎng)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作為主要目標的,這就要求這一專業(yè)的學習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漢語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和廣闊的國際視野,而后者正是文化類課程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
第一,理解并掌握中外文化的異同,形成以中華文化認同為核心的多元文化知識基礎是文化類課程要實現(xiàn)的知識性目標。
隨著各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走出國門的漢語教學不再單純強調語言教學,而是把漢語國際推廣視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和文化品牌”,更加注重如何在國際教育的大背景下傳播中華文化的正面形象,即,“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就意味著從業(yè)者本身應具備扎實全面的中外文化素養(yǎng)。在這方面,《標準》“文化與交際”模塊中的標準三“中國文化”部分有著具體說明,“教師能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方面的基本知識,并將相關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激發(fā)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使其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中國的基本國情”。很明顯,這一標準不僅規(guī)定了從業(yè)者應具有中國文化知識能力,還強調了將相關文化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的能力。與之相一致,漢語國際專業(yè)文化教學的教學方向也應該立足于在全球化視野中看待中國文化,從國際視角闡釋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這就意味著應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決不能孤立地講授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而是應該將中國文化放在中外文化比較的學科視野中進行理解,使學生在掌握中國文化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熟悉如何針對不同語言學習者的文化背景來闡釋中國文化的歷史和當代特色;另一方面,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國際化視野的同時,也必須始終堅持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中國文化認同為核心的多元知識框架。
第二,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則,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實踐能力是文化類課程要實現(xiàn)的能力目標。
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文化類課程的教學目標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以中華文化認同為基礎的中外文化知識之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貫穿始終的另一核心教學目標。而且,考慮到漢語國際教學專業(yè)突出的應用性特征,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是學生未來從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必備能力。從專業(yè)特點的角度來說,漢語國際教育所需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是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在目的語文化的文化情境中進行順暢交際的能力。由于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多元文化知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概念及原則,更需要學生能夠通過相應的教學實踐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跨文化交往過程中,因而僅通過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是難以達成這一目標的,也就意味著有必要根據(jù)知識與能力并重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采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多種教學方式。
二、應用“以學促教、滲透式與實踐性并舉”的基本教學策略
與其他專業(yè)的文化類課程相比,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文化類課程既要增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也要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實踐能力,這就表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采取開放的多樣化教學策略。
(一)將語言類知識與文化類知識銜接組合為一體
在對外漢語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始終是爭論的焦點,語言教學一直處在首要和核心的地位,文化教學被視作可有可無的輔助因素。隨著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的不斷擴展,文化教學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尤其是海外孔子學院的辦學宗旨不僅定位于教授漢語,更被視作傳播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平臺。但須要注意的是,語言學習是文化學習的基礎,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能才能深入理解文化相關知識。因此,在進行文化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應孤立地進行文化常識的講授,而應該有意識地將文化學習和語言知識融合在一起。例如,在介紹中國顏色文化時,可以按照漢語水平考試中不同等級的顏色詞順序進行梳理;在講授高低情境文化的不同表現(xiàn)時,可以結合常見的禮貌用語和相關的句法結構來進行說明。通過這些多角度的教學實例既可以避免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割裂開來的片面教學模式,又能夠指導學生掌握將文化知識轉化成滲透在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的具體方法和操作原則。
(二)將抽象的文化觀念教學融入到具體可感的微觀文化知識學習中
與一般文化類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情況不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文化教學更加注重應用性,將抽象概括的文化知識轉化為鮮活具體的文化體驗。根據(jù)這一特定的專業(yè)要求,文化類課程可以結合影像教學、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形式來進行中華歷史文化知識以及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情況的相關教學。舉例來說,在講解中國歷史、宗教文化、園林文化時可以加入相關紀錄片的內容,還可以通過對世界其他國家類似紀錄片的介紹來增強學生的切身感受并提高文化敏感性;在介紹中國民俗文化時,既可以讓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節(jié)日、婚慶、飲食等民俗進行調查,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刮痧》等反映中外文化習俗交叉碰撞的影視作品或邀請具有不同國家旅行經(jīng)驗的嘉賓進行特約講座,讓學生在加深對中國文化習俗理解的同時又能認識到中外文化觀念的具體差異,這不僅比單一的課堂講授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還可以幫助學生加強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中外文化比較的能力。
此外,也可以將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技能訓練融入到文化課程的學習中,把書法、民族樂器、茶藝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加入到課程中來,在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同時,也有利于他們今后更好地從事漢語國際教學中的文化傳播工作。
(三)將學生的教學實踐納入到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并開展靈活多樣的文化教學實踐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特別重視跨文化的交往能力,因此有必要將教學與實際交際相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影響,從而為他們今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效開展語言教學積累經(jīng)驗。首先,在教師的課堂講授中增加學生參與教學的比重,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進而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運用情感策略、非言語手段等方式參加課堂活動并提高交際效果。其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多接觸異質文化,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拓寬視野,在體察不同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形成自覺的中華文化意識并能夠將這種文化意識轉化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對此,從事文化類課程教學的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接觸多元文化的機會,如通過國際交流學院組織有各國留學生參與的多元文化體驗活動、舉辦各類文化講座、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教學的短期實踐、邀請在孔子學院有過任教經(jīng)歷的畢業(yè)生與在校生進行經(jīng)驗交流,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考慮將這些看似零散的實踐活動納入到文化類課程的實踐體系中固定下來,并且將學生由體驗而獲得的多元文化感受與不同文化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實踐與理論相融合的完整系統(tǒng)。
總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文化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始終都圍繞著漢語國際教育的實際情況而展開,目的是既要引導學生掌握多元具體的文化知識,也要培養(yǎng)他們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出合格的漢語教師,推動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