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麗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當學生閱讀一篇課文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迅速地把握必要的信息,幫助學生清晰、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思路,這是教師進行課文整體教學的主要任務。為此,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可使用螺旋式的思維方法,幫助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閱讀;采取整體快速閱讀法,培養(yǎng)學生課文的整體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方式進行評析,整體把握閱讀內容。此外,還可通過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 整體閱讀 教學
新課程改革后,對英語教學有了新的要求,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學科,在新課改后要求更加適應現(xiàn)代教育,然而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新課程改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我們要更好地實現(xiàn)英語有效性教學。首先,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來設計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道具和幻燈片等,通過音樂、畫面從視覺到聽覺增加語言效果,也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生活場景來吸引學生,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其次,在教學中加入競爭機制。教師可以把班級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分組,教師提問,看哪一組記得準確。在這個過程中,同學之間既能互相幫助,又能互相督促,還能提高積極性。比如,在早讀的時候進行朗讀競賽。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話或朗讀短文比賽,以時間長短來打分,選出最優(yōu)秀者。通過比賽,學生們更有學習熱情了,口語能力提高了,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更深刻了。更要合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引導學生迅速地把握英語課文中重要的信息, 刪繁就簡,避次就主,幫助學生清晰、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思路,這些成為教師進行英語課文整體性教學的主要任務。那么,這個任務該如何完成呢?
一、使用螺旋式的思維方法,幫助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閱讀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清文章后的問題,幫助學生擬出文章初步的線索,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文章主旨思索的范圍; 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問題,通讀文章,篩選文中所提供的信息;再通過篩選出的有用信息由點到面、從淺入深地了解與掌握文義與作者意圖;最后再回到解答文后的問題上來。這一螺旋式的思維過程,耗時少,突破性強,有針對性,是頗具實踐意義的。如在講授A T RAFFIC ACCIDEN T一文( LESSON 18,SBIII)時,就可采用上述做法,把若干個小問題作為線索提供給學生,學生由此可把握住閱讀文章的重點,從而通過默讀或朗讀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示例如下,可先提供給學生以下問題作為線索:
Questio n:
1. 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at the time of the accident?
2.What happened suddenly?
3. What did they hear when they were running to move the bag of rice?
4. Was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travelling?
5. What happened then?
6. Was he badlyhurt?
7.What was she doing when LiLei told MissZhao about the accident?
8.How was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in theend?
學生抓住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可從整體上了解文章中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結果,再通過問題的回答便把握住文章的主線(放學時—校門口— 騎摩托人— 摔倒受傷— 被送進醫(yī)院) ,從而掌握文章的概貌(在趙老師幫助下,幾名學生把放學時一位騎著摩托因前面車子摔下的米袋而在校門口摔倒受傷的人送往醫(yī)院) ,這樣在40多分鐘內既可掌握課文的學習要點,給學生表述事件的經(jīng)過提供訓練線索,同時又可完成教學大綱的課時要求。
二、采取整體快速閱讀法,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整體閱讀能力
要培養(yǎng)與強化學生的整體性閱讀能力,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整體地去把握閱讀載體,深入文章的內涵,達到一葉而識秋的效果。這種方法不僅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可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在授新課前,指導學生預習課文,采取整體快速閱讀法進行閱讀,即重點閱讀課文的首尾段及各段的首尾句,找到中心句及關鍵詞,抓住主線,了解課文的有關細節(jié),如人物、時間、地點、事實、數(shù)據(jù)等,弄清作者的意圖與傾向,再對照文后的問題,由表義上對問題的解答上升到對文意整體的了解與分析,形成理性的概念與結論。如在講授T HOMAS EDISON 一文( LESSON 42、43SBIII)時,就可按上述的方法進行課文的整體性教學,把若干個小問題匯總到一個整體性的問題上認識: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omas·Edison?
A. Thomas·Edison was an American.
B.Thomas·Edison was an inventor.
C.Thomas·Edison was very clever when he was a child.
D.Thomas·Edison was a great American inventor.
顯然,A、B、C是個別特征(也就是部分特征的反映),只片面地說明了愛迪生的社會身份,而D是綜合結論(也就是整體形象的歸納),它將愛迪生的社會身份和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綜合概述,這句話也顯示出了作者的態(tài)度——愛迪生不僅是發(fā)明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同時他還是一位美國人。我們要了解文章的細節(jié)與基本信息,但又不能只摳只言片語,獲得零碎雜亂的印象,而要善于從整體上去駕馭它,理解它,把握它。一篇好文章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有機體,只有從整體上抓住文章的主旨與精神,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真實意圖、態(tài)度及傾向,才能明了文章所包含的嚴密的邏輯關系,才能減少片面與盲目,增強判斷問題的準確程度。
三、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方式在深度和廣度上進行評析,整體把握閱讀內容
閱讀的最高層次,表現(xiàn)在讀者對閱讀物的思想內容與表現(xiàn)方式在深度及廣度的評析,即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認識。一切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都依賴于想象。因此,在課前預習課文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依據(jù)課文內容去聯(lián)想,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力求達到閱讀的最高層次。這對于學生透徹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準確地把握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是十分有益的。以THE PAN—A PLAY( LESSON 30,SBIII)為例。首先,在學習課文前,可以先向學生說明這是一篇有關“鍋”的幽默短劇,從而使學生由無意閱讀轉變?yōu)橛幸忾喿x,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感知與理解的興趣,開啟他們深層次的理性思維。其次,出示與文章有關的重點詞或詞組。如:borrow,lend,have a baby, hear of, I hope everything goes well,die,dead等等??梢髮W生以課文內容為根本,運用上述詞或詞組,寫一篇有關這篇幽默短劇的故事簡介,既然要寫故事簡介,那么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內容必須做整體性的了解與理解,這無疑可為課文的整體性教學做好鋪墊,而這種帶有實踐意義的英語課文整體教學不僅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助于獲得最佳的授課效果。此外,與課堂上的課文教學相輔相成的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的不同之處在于:課外閱讀在要求上更加靈活,視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閱讀范圍更廣,每個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材料。所以課外閱讀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課堂教學是否能使學生對獨立、快速、大量的整體性閱讀產生興趣,掌握方法。所以說,課外閱讀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對課堂課文整體教學的一個補充和強化訓練過程,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學生更快地提高英語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