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紅
小學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人群,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落腳點。在小學教育階段,如何推進養(yǎng)成教育,需要教育者深入思考和實踐。
一、有效使用教育讀本,在實踐中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
對于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剛剛起步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較為困難,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讀本就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載體。
在教學實踐中,我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有關要求,利用既有理論指導性又有實踐操作性的《德育讀本》和《成長手冊》進行教育實踐,利用每周的班會時間組織學生集中學習,制定并檢查學生的成長情況,利用《成長冊》中有激勵性和導向性的語言,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成長過程篇——學會做人《講誠實》中,同學們通過學習名言、介紹自己一周以來說話、做事是否講誠實進行自評、互評的有效方式,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體化。當同學們總結自己的表現(xiàn)時,各個躍躍欲試。通過《成長冊》從低級到高級的行為養(yǎng)成評價體系的引導,使他們改掉了壞毛病,真正嘗到了遵守規(guī)范的甜頭,漸漸的他們也與以往不愛和他們打交道的同學交上了朋友,行為習慣有了較大的改變。
二、豐富活動載體,在活動中推進養(yǎng)成教育
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重在平時。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活動創(chuàng)造一個意境,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事情,了解自己的班集體和學校,了解自己的家庭,從小就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及關心他人、熱愛勞動等優(yōu)秀品質。
一是寓養(yǎng)成教育于班集體活動之中。班集體是社會的縮影,孩子們由于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格和行為習慣,特別是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他們的自私、依賴、懶惰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針對小學生年齡較小、社會經(jīng)驗少、模仿性和可塑性強的特點,我通過“班隊會”、“辯論會”、“演講會”等形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感興趣和具有時代氣息的活動,幫助學生尋找一個合適的“崗位”,扮演一個獨立的“角色”,學習一個崇拜的“楷模”,讓他們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體驗感受,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明白道理,學會本領。這樣從接觸、實踐到強化的過程,逐步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是家?;訌娀B(yǎng)成教育。七八歲的小學生往往表現(xiàn)為學校和家庭兩個樣,而且自理、自立能力較差。根據(jù)這一存在于學生中間的通病,我以家政服務為主題,組織學生利用雙休日開展“今天我當家”、“我是好家長”、“我是小主人”等活動,要求他們主動承擔家里一天的家務勞動,買菜、做飯、洗衣服、照顧老人等等,使孩子們親身體驗當家長的不易。活動后,我還鼓勵學生們寫感想和體會,請家長寫出反饋表和孩子的表現(xiàn)記錄,使每一名學生通過參與這樣的活動受到愛父母的教育,提高自理能力,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尊重家長的優(yōu)秀品質,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搶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的良好習慣。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養(yǎng)成教育
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課堂這一廣闊的空間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學科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契機。
比如結合《蘇菲的帽子》一課,教師可以抓住這一課的德育滲透點:教育學生尊重殘疾人,關心殘疾人、不歧視他們,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和學習,讓學生談談學習這一課的體會和今后的打算,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們養(yǎng)成了尊重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相信通過與課本的結合,比單純的說教更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如《一次成功的實驗》一課,主要通過教授的一個試驗讓學生們體會到集體的重要和作為集體的一員要有謙讓精神,我利用這一課的內容做了同樣的實驗,使學生們在親身參與中體會到了集體的重要,合作的價值,認識到了只有齊心協(xié)力才能帶來集體的成功,受到了愛集體的教育。從此以后,班級值日互相推托的現(xiàn)象沒有了,中午打飯互相擁擠的現(xiàn)象減少了,在各項大型活動中,同學們團結一心,形成了凝聚力,各項比賽成績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