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摘要】語文作為小學課程中的基礎學科之一,蘊含著多方面的美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塑造的基本途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教材中的美感,同時還要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以期更好地促進小學生身心的正常發(fā)展和審美情趣的形成,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做好鋪墊。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小學生進行語文教育不僅要讓他們掌握基本的字詞,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審美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文化歷史的熱愛,從小養(yǎng)成學生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要把更多地精力放在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上。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的美
1.教材中的自然美
熱愛大自然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很多描寫自然景物和現象的句子,因此小學生要善于發(fā)現這部分的美感。目前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體現著兩種審美情態(tài):一是大自然原生態(tài)的自然美景,是作者貼近生活環(huán)境獲得的體驗,也是學生間接接觸大自然的最普遍途徑,例如《桂林山水》中未經人類改造的山川之美,《海上日出》中波瀾壯闊的景物美等等;二是經過人類加工改造的美景,這部分景色描繪的過程中大多融入了人的本質力量的生動形象,例如《趙州橋》、《頤和園》等。
2.教材中的社會美
教材中的社會美首先在于對人物的描寫,這部分人物大多是心靈美好、熱愛生活、勤勞勇敢、不怕失敗、勇于探索等的形象,作者的用意一方面在于謳歌英雄人物的不平凡事跡,鼓勵學生多向他們學習,另一方面也蘊含了普通人物的普通事件,教導學生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普通人更要堅持對生活的熱情;此外還有凈化讀者心靈的文章,多是通過表現主人公境遇悲慘、夢想破滅等描述,使學生產生同情和悲傷情緒,引導他們珍惜并熱愛現有的生活狀態(tài),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等。
3.教材中的藝術美
首先是教材的語言美,例如《燕子》一文,“黃綠眉眼”、“色彩鮮艷”、“伶俐可愛”、“百花爭艷”等形容詞的描繪,一方面學生讀來朗朗上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感覺到春季燕子到來的美感;其次是文章的寓意美,例如《白楊》,作者通過對白楊的描述,賦予了它人類的美好品質,鼓舞更多地學生學習白楊的優(yōu)秀品質,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最后是韻律美、情感美、節(jié)奏美等多種美感的集中體現,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林?!罚w了大興安嶺的景色美、韻律美,同時也包含了熱愛祖國的情感美及語言描繪的節(jié)奏美、色彩美等。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具體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發(fā)現美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賞析詞句的能力,一般的步驟是“學生通讀全篇——找出描寫優(yōu)美的句子——談談自身的感受——小組討論共賞美感”,教師要在整個過程中發(fā)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發(fā)現詞句中隱藏的美感,同時保證教學軌道不偏離;其次引導學生理解全文,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思想美,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出人物外貌描寫的句子,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布局,不一樣的人物外貌體現出的性格有什么特點;最后是學生要借助早讀或其他時間多朗讀課文,很多教師可能覺得朗讀課文的作用不大,實則不然,一方面能夠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熟悉度,在練習或考試中做到信手拈來,另一方面也能夠引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2.在想象中體驗美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啟蒙階段,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但鑒于自身有限的經驗和能力,很多時候只能把好奇心和想象力埋藏在心底,因此我們廣大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善于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內心的美感。首先在新課文講解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或道具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例如在學習《長城》時,教師通過播放一定的視頻小短片,在學生觀看時,鼓勵他們仔細體驗其中的情感,同時教師及時提問如果是學生自己去寫這篇文章時,會從哪些方面入手,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學習《暮江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自己誦讀,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最后是在課程結束之后,鼓勵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考慮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以形成更全面的情感體驗。
3.在積累中創(chuàng)造美
審美情趣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的,需要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不斷掌握,以便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美感。首先學生要掌握多種類型的文章,既要有自然美景的直接體驗,還要有思想情感的崇高體驗,這樣能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多方面的素材,保證掌握素材的數量,在此基礎上還應力圖提高學生素材學習的質量;其次對于不同類型的課文要采取類比學習法,現以《暮江吟》和《楓橋夜泊》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古詩選材、描寫手法、情感立意等方面進行入手,讓學生一一進行對比,例如同是描寫秋景,為什么一個表現出的是高興,另一個卻是滿腹愁緒,讓學生更多地去體驗不同作者的情感;最后是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注意積累,一方面在課內或課外閱讀中,發(fā)現優(yōu)美的句子和較好的情感要善于做讀書筆記,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發(fā)生對情感觸動較深刻的事件,也要寫好生活感悟日記等。
三、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更應該深入實質,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和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使之能夠用更加端正的態(tài)度去面對學習和人生,充分發(fā)揮小學語文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以便于為國家培養(yǎng)更加優(yōu)秀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玲玲. 語文教學與職前幼兒教師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 語文建設,2014,36:81-82.
[2]梅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創(chuàng)新[J]. 求知導刊,2014,12:108.
[3]黃生才. 新課改下自由閱讀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