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1-001-01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有這樣一段話: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1。故謂之文2。其后3形聲相益4。即謂之字5。文者,物象之本。]6字者,言孳7乳8而浸9多也。著10于竹帛11謂之書12。書者,如也13。以迄14五帝三王15之世。改易殊體16。封于17泰18山者七十有二代19。靡20有同焉21
大概翻譯是說:倉頡最初創(chuàng)造文字,大概根據(jù)事物的樣子描繪它們的形狀,所以叫作文;之后聲與形或形與形相軵為形聲、會意,就叫作字。文,事物形狀的根本。字,是文與文結(jié)合而滋生、多起來的現(xiàn)象??淘谥窈喕蛘邔懺诓疾系?,就叫書,書就是如的意思。到三皇五帝的時代,改變成不同的字體,在泰山封禪祭天的,有七十二代,留下的文字沒有相同的。
從許慎《說文解字·敘》此段,可以窺見許氏對文、字二者關(guān)系的一個總體認(rèn)識:倉頡之初作書,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謂之字。
《段注》解釋說“倉頡時只有指事、象形二者而已,謂之文。其后,文與文相合,為形聲、會意,謂之字”。段氏并以《易》之八卦,卦與卦相重而得六十四卦作比喻,認(rèn)為“文”是最簡單的刻畫符號,“字”乃是“文”排列組合而成。段氏謂“六經(jīng)未有言字者。秦刻石同書文字,此言字之始也。鄭注二《禮》《論語》云:古曰名,今曰字?!恼撸云溆行窝灾?。字者,自其滋生言之?!鲅灾?dú)體曰文,合體曰字;統(tǒng)言之,則文字可互稱”。將許慎的意思解釋為“獨(dú)體曰文,合體曰字。”指事、象形為文,形聲、會意為字。文先于字出現(xiàn)。
盧文弨《說文解字讀序》曰:“文與字古亦謂之名……名者,王之所重也?!嵖党勺ⅰ吨芄佟贰墩撜Z》皆謂‘古者謂之名,今世謂之字。字之大端,形與聲而已?!?/p>
桂馥《義證》:“字者,孳也。言文之所生也?!薄读x證》中還談到:“顧炎武曰: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以文為字,乃始于《史記》秦始皇瑯琊臺石刻曰‘同書文字。字之名自秦而立自漢而顯也歟?”
王筠《釋例》:“《通志》曰:獨(dú)體為文,合體為字。是也。觀乎天文。觀乎人文。而文生焉。天文者,自然而成。有形可象者也。人文者,人之所為,有事可指者也。故文統(tǒng)象形、指事二體。字者,孳乳而浸多也。”
從《說文》本身對“文”與“字”的解釋來看:“文:錯畫也。象交文”?!白郑喝橐病淖釉阱?。”由此可見,按段注的解釋,許慎認(rèn)為“字”的本意便是生孩子,后來引申為撫字,再引申為文字。
總的說來,從這段敘和以上各家對此的理解與闡釋,大致可以得出:許慎認(rèn)為造字從指事、象形開始,最初是一些簡單的抽象刻畫符號,是“獨(dú)體為文”時期。顧炎武認(rèn)為這段時期大概是春秋以上。后來文與文相合,發(fā)展出形聲和會意,是“合體為字”時期。字是文“孳乳浸多”,是文之所生。最初出現(xiàn)“字”這個字始于秦始皇琊臺石刻‘同書文字,顧炎武認(rèn)為這是“字”這個概念的最初出現(xiàn)。再到后來,就文字互稱了。
參考文獻(xiàn):
[1] 依類象形:《段注》:“謂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p>
[2] 文:《段注》:“文者,逪畫也?!边H,即錯?!墩f文》卷九上《文部》:文,錯畫也。象交文。錯畫:王筠《句讀》:“交錯而畫之,乃成文也?!?/p>
[3] 其后:《段注》指倉頡以后。
[4] 形聲相益:《段注》:“謂形聲、會意二者也。聲與形相軵為形聲;形與形相軵為會意?!?/p>
[5] 字:《說文》卷一四下《子部》:“字:乳也。”《段注》曰:“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chǎn)。引申之為撫字,亦引申之為文字?!惫痧ァ读x證》:“顧炎武曰: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以文為字,乃始于《史記》秦始皇瑯琊臺石刻曰‘同書文字。字之名自秦而立自漢而顯也歟?”
[6] 各本無此六字,段氏依《左傳》宣十五年《正義》補(bǔ)。
[7] 孳:汲汲生也?!抖巫ⅰ罚骸啊蛾凡俊贰白巍毕略唬鹤巫?,汲汲也。此云孳孳,汲汲生也。孜孳二字古多通用。某氏傳曰:乳化曰孳。然則蕃生之義當(dāng)用孳,故從茲、無怠之義當(dāng)用孜,故從攴?!?/p>
[8] 乳:人及鳥生子曰“乳”
[9] 浸:猶“漸”
[10] 著:《段注》作“箸”。其謂:“各本作‘著,今正,從‘竹。此字古只作‘者”。
[11] 著于竹帛:《段注》:“‘者于竹帛,附著而著明之于竹帛也?!?/p>
[12] 書:《說文》:“書,箸也、從聿,者聲?!薄俄膊俊罚骸皶?,者也?!倍问现^昭明其事。徐灝《段注箋》:“書從聿,當(dāng)以作字為本意,因以為簡冊之稱”
[13] 書者,如也:謂如其事物之狀也。此云“如也”,謂每一字皆如其物狀。
[14] 迄:《段注》:“迄,當(dāng)為訖。訖,止也。迄,俗。此等蓋皆后人所改。然漢碑多用‘迄,或許不廢此字?!?/p>
[15] 五帝三王:《史記·五帝本紀(jì)》依《大戴禮·五帝德》,以黃帝、帝顓頊高陽、帝嚳高辛、帝堯、虞舜為五帝,夏禹、商湯、周文武為三王。而孔安國、皇甫謐、及孫氏注《系本》,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
[16] 改易殊體:謂五帝至三王,其間文字之體更改非一,不可枚舉。
[17] 于:《段注》:“于,當(dāng)做于?!?/p>
[18] 泰:《段注》:“泰,當(dāng)做大?!?/p>
[19] 《史記·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p>
[20] 靡:無
[21] 焉:語末助詞?!胺庥凇币痪渲^在泰山封禪祭天的君王,多不勝數(shù),留下的文字沒有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