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榮
【內容摘要】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在聾校增設溝通與交往課程,其目的是為了讓聾生通過學習,掌握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技能,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和融入主流社會,從而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反過來,聾生通過與他人及社會的交往,又將對其學習產生影響。
【關鍵詞】聾生 ?交往 ?培養(yǎng)策略
一、交往在聾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意義
事實證明,聾生直接從書本上學得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小學六年學習下來,有的連一段通順的話也寫不出來,詞序顛倒、句式雜糅、丟三拉四的語病到處都是。究其原因,除了外在的如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因素,以及內在的身心缺陷外,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忽視了通過交往行為進行學習的探索與研究。令人欣喜的是不少聾教育工作者,一些自強不息的聾人個體,他們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有的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人際交往在聾生學習和生活中的作用
1.交流作用。通過人際交往,能使聾生獲得信息的渠道、速度顯得更加廣泛,直接和迅速。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最易開啟心扉,敞開各自信息庫的大門,新的、活的信息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教學實踐中經常會發(fā)現,一個問題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卻收效甚微,但是如果把聾生組織起來討論,他們往往會很清晰地把握問題的實質,并圓滿地解決問題。關鍵是他們在運用他們的一種特有方式交往,如果意識到這一點,相信各位定會有所收獲。
2.傳導作用。傳導作用與交流作用的相異之處是它一般是單項的。在人際交往中,通過傳導的作用,將部分知識和信息傳導輸送至另外的人,這部分人學到或掌握了之后進行新的組合、裁剪,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和信息。這也是為什么要求聾生進行廣泛的“立體型”交往的原因所在。聾生通過與形形色色的人的交往,往往會潛移默化,增長許多經驗和知識,這是課堂上、課本中無學到的。
3.相激作用。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孤陋則寡聞”。在交往過程中,特別是聾生之間的交往中,直率認真的討論,無拘無束的交談,有時看似荒唐的閑言碎語,卻往往使他們頓悟出許多未曾體驗或體會的東西,從而收到較好效果。
4.競爭作用。在學習過程中交往引起的競爭,往往能活躍學習氣氛,提高學習熱情,形成一種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效應。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引進“交往”是非常有效的,這種競爭還有助于培養(yǎng)聾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
三、聾生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交往和學習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因此,聾生的人際交往在學習中的培養(yǎng)應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
1.拓寬交往層次,提高交往格調。在有利于聾生學習的大前提下,應注意拓寬交往的面,廣泛接觸各種交往對象。經常參加各種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活動一般都打破了原來班級、學科的界線,使同學間跨學科,跨年級的交往增多。例如,鼓勵聾生經常參加課外學習興趣小組、科技活動小組的團體活動。這些活動就是揉“平面型”交往和“立體型”交往為一體的范圍。這些團體既給聾生提供了發(fā)揮才能的場所和鍛煉的機會,又給他們彼此互相切磋提供了方便。一個好的朋友就是一個有效的學習信息源。在校園的生活中,除了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活動而交往結識好友外,還應大量閱讀書刊等,這些都有助于聾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2.塑造良好的個性,培養(yǎng)交往的風度。個性的塑造,交往風度的培養(yǎng)是成功交往的重要條件,而其形成依賴于學習。學習為認識自己的個性、塑造自己的個性提供了理論武器。交往風度的培養(yǎng)則是理論知識指導下的實踐,兩者都離不開學習這個大搖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成功進行人際交往除了心理因素外,還有知識、修養(yǎng)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少交往障礙,如認知障礙等多半和文化知識、素質修養(yǎng)有內在聯系。
3.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教學是使聾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校園生活中交往的主要表現形式。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為了進一步加強教學對聾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養(yǎng),許多人做了大量教學實驗。例如:討論班法,就是由聾生輪流做報告,相互討論,改變完全由教師在臺上講,聾生在下面聽的方法。討論班的聾生在八人左右,在報告過程中,聾生和教師都可以提出問題和質疑,對提出的問題由報告人解答,或相互討論,教師也可以給予歸納分析。因而,整個過程氣氛活躍,教者和聽者都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
再如:案例教學法。即每開設一門課程,教師必須根據實際的事例編寫出五、六個典型事例與題目。把這些題目發(fā)給聾生,由聾生獨立進行閱讀、分析、收集資料、提出解決對策,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并在這一基礎上由教師組織領導聾生參加課堂討論,展開辯論。教師只作引導、評價,不作結論。
這些教學方法的根本特點在于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課聾生聽的交往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聾生的自學能力及表達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聾生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師與聾生,聾生與聾生、教師與聾生與社會的交往,拓寬交往的范圍,加強和社會的聯系,對將來較快的適應工作需要很有幫助。這樣做,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交往過程,為學習提供良好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樸永馨.《聾童心理學》.
[2] 張福娟、馬紅英、杜曉新.《特殊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美]杰費里·布拉化 著;厲志紅、王燕 編譯.《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4] 周競 等.《聾兒早期康復教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聾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