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旭
【摘要】做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愛科學的情感,訓練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農村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應切實有效的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1.巧設懸念,激發(fā)興趣
2.巧設實驗,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銳性
二、加強實驗過程的有效調控
三、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開展活動,拓展實驗空間
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實驗教學 ?有效性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175-02
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學習科學課的過程,要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fā),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guī)律,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做實驗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而且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科學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農村小學的教學實際,切實有效的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1.巧設懸念,激發(fā)興趣
對小學生來講,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都會有一種好奇感,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經常問這問那,常常追根問底。這種有好奇心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貴的。教師要利用這一時機,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學習上來。如在教學《磁鐵的性質》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老師做了一個小魔術——會走的回形針。首先老師豎放著一張白紙,在對著學生的一面紙放上回形針,背著學生的一面紙用磁鐵吸引著回形針,并慢慢地移動磁鐵,使回形針隨意地走動。同學們,你們看一看回形針不但不會掉下來,而且還會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兩個字特別加重了語氣。這一下,同學們的情緒可高漲了,一雙雙小眼睛緊盯著老師,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紙的背面反過來,讓同學們看到用條形磁鐵遙控著回形針的走動。學生驚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發(fā)出了驚嘆聲。這時,我又說“回形針自如地走動的奧妙在哪里呢?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倍潭?分鐘的演示,通過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我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了。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起來后,老師就要精心組織教學,或通過講解,或通過實驗、討論等,及時幫助學生解決他們渴望知道的問題,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是使學生對學科產生興趣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2.巧設實驗,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銳性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fā)現問題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端,因此在教學中巧妙設計實驗,為學生提供了發(fā)現問題的機會,是培養(yǎng)思維敏銳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學習“空氣可以傳播聲音”時,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兩個一樣的廣口瓶,瓶口用橡皮塞塞緊,在橡皮塞下掛一個鈴鐺,讓學生親自搖一搖,提出問題。學生們迫不及待的試試,提出了多種問題,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能聽到一個瓶中的鈴聲,而另一個瓶中的鈴聲則聽不清楚;有的學生問為什么瓶中有些灰呢;有的學生提出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經過討論,學生理解了空氣可以傳播聲音,一個瓶中燃燒用掉了部分空氣,所以聽不清楚。這時有的學生提出如果用一個針筒將瓶中的空氣抽掉,效果應和燃燒紙是一樣的??梢娚朴诎l(fā)現問題的本身就包含有創(chuàng)造的成分。
二、加強實驗過程的有效調控
1.明確實驗目的
有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明確實驗的目的對于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么而設置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于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么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2.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在實驗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么,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tài)、特征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觀察植物的種子》為例,課前要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仔細觀察它們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
(2)明確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tǒng)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農村的學生也是一樣,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明確操作過程。在學生實驗時,教師要充分保證學生能獨立操作,發(fā)現錯誤,及時糾正。學生發(fā)生錯誤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進行液體測量時,量筒必須放平,觀察者的視線要與量筒內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等等。教師須嚴格要求學生遵守操作規(guī)程,明確操作要領,使學生了解每個正確操作所依據的原理。
(3)明確實驗結果,對實驗做出評價
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于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及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chuàng)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三、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開展活動,拓展實驗空間
開展活動,有助于學生深入大自然,有利于學生較長時間地進行觀察實驗。由于這些活動靈活多樣,寓科學教育于活動之中,富于實驗性和創(chuàng)造性,適合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研究科學的興趣。帶領學生開展“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實踐活動,如采集標本,參觀動物園、苗圃、生態(tài)公園、科研勞動基地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傳遞知識信息,開闊視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進一步發(fā)展探求大自然奧妙的興趣。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植物方面的知識。的確這樣,坐在教室里學根、莖、葉實在是夠乏味的。但是當你把孩子們領到校園里,甚至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學習植物知識,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了。配合少先隊“美化校園”的活動,及勞動課帶領學生在校園里栽花種菜,給植物掛上名牌,孩子們?yōu)榱朔N好、介紹好這些植物,主動地去請教老師、詢問家長,翻閱書刊,從而學到了大量有關植物的知識,并提高了學習植物的興趣。以后,他們不管到公園去,還是到田野去,都會注意觀察植物,采集植物標本,主動學習有關植物知識。這種求知欲的積極性,單憑課堂枯燥乏味的教學是調動不起來的,對孩子們來說,大自然真是學習的好課堂。在田野里,可觀察各種植物、小動物、小昆蟲;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桿、滑輪、輪軸在工作;在公路上、鐵路上,斜面、慣性、熱脹冷縮的例子不勝枚舉。孩子們在大自然的課堂中,容易理解和記住有關知識,還能為自己發(fā)現許多大自然中的奧秘而欣喜,這就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大自然、喜愛自然課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能力,就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