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娟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進步,我國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然而,社會的進步對國民的道德素養(yǎng)要求也越來越高,小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推動者,更需要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活動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就此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策略。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生活;活動策略
近年來我國對小學教育中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的重視度不斷增加,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為了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指導學生更好地生活的一項課程,是其他課程教育的基礎。然而,“獨生子女問題”越來越突出,小學生的年齡也偏小,如何才能讓學生樂于學習,積極參與課程,提高品德教學的效率呢?活動性是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的基本特點之一,通過各種學習活動和實踐體驗,可以讓學生喜歡上品德課程,感受到品德課程的魅力,真正達到品德教學的目的。本文結合個人的實踐,總結了一些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的活動策略。
一、重視學生課前準備活動
小學生年齡較小,接受能力也比較低。因此,課前的準備活動是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它既是課堂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處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前準備活動關系到整個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秋天來了》一課時,可以指導學生課前開展“尋找秋天”的活動,讓學生去大自然中觸摸秋天,感受秋天,帶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收獲走進課堂。這樣的教學是有生命力的,是真正實現(xiàn)學生成長的教學。
二、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我國小學進行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習慣、樂于研究、熱愛生活的兒童。而這些都需要通過活動來體驗實踐。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因為來自于學生自己生活中的東西相比較而言更易于被學生接受,更利于學生道德習慣的形成,這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必須認識到的,應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讓品德教學來自學生的生活,又指導學生的生活。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的《我也能研究》和《生活中的小創(chuàng)造》時,學生對研究和創(chuàng)造沒有直觀的概念,容易導致畏難的情緒,教師應把研究和創(chuàng)造的基礎立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體驗研究和創(chuàng)造,從而真正把研究創(chuàng)造扎根于學生的生活,達到品德教學導行的真正目的。
三、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資源進行有效提升
活動是教學的載體,在課堂上進行一些有趣味的活動,比如教學小游戲、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情境表演等,這些活動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然而在活動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教師在備課時沒有預設的問題,如何正確對待這些課堂生成的問題,是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具備捕捉課堂生成資源的能力,并且進行有效的提升,使學生道德習慣的形成水到渠成。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就在這一點一滴的提升中形成。
例如,在合作學習、情境表演時,有的學生不愿意承擔學習任務,或是在爭搶表演角色時,教師都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且敏銳地捕捉到教學的資源,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指導提升。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不僅讓課堂充滿趣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為教師提供了各種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有效的課堂生成資源進行總結提升,這樣可以真正實現(xiàn)教學無痕,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活動是很重要且很明顯的特征。本人結合個人的實踐經驗對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的活動策略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幾點策略:(1)要重視學生課前準備活動;(2)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3)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資源進行有效提升。然而個人認知有限,無法對此問題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此文章可以對我國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隋小娟.淺談《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教學活動[J].課程教育研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