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細貞
摘 要:詞語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基礎(chǔ)訓練。詞語教學方法有:借助直觀事物理解法,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法,朗讀理解法,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找近義詞、比較法。
關(guān)鍵詞:詞語教學;方法;小學語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睒?gòu)成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基本單位便是詞。沒足夠的詞的理解、積累,閱讀、寫作等能力便無從談起。因此,詞語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讓詞語教學擺脫枯燥而低效,達到既生動又高效,從而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加強語言積累,是每個語文老師孜孜以求的目標。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可感受和體驗的事物?,F(xiàn)依據(jù)以往教育名師的經(jīng)驗,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略談談詞語教學的一些方法。
一、借助直觀的事物理解詞語
在小學語文里,有不少詞可借助課文插圖或課件圖片一看便知道了意思,這樣省去了教師大費口舌卻又吃力不討好,學生也樂于接受。比如,在教學《父親的菜園》時,有兩個生詞:鐵锨、箢箕,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甚至老師都從沒見過,在學習這兩個生詞時,課件隨機出示相關(guān)圖片,這種直觀的視覺沖擊,相信學生對鐵锨和箢箕便再也不會忘記了。又比如,教學《頤和園》,理解“橫檻”“琉璃瓦”也可出示圖片。這種借助直觀事物理解詞語的方法,特別適合低、中段年級。
二、借助創(chuàng)設的情境理解詞語
情境的創(chuàng)設分為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種。動態(tài)的情境創(chuàng)設指學生、老師通過神態(tài)、動作等的模擬達到理解詞語的目的。比如,在教《自然之道》時,理解“躊躇不前”時,請一學習好的學生上臺表演,學生皺著眉頭,在原地走來走去,臺下的學生恍然大悟。又如,于永正老師在教學《梅蘭芳學藝》幫助學生理解“注視”一詞時,于老師請了一生站在講臺前的凳子上,告訴該生向下看,下邊是個大水池子,里面有很多魚,你看那一條,師說到這里,用右手指著“水池”,指尖忽而東,忽而西,忽而快,忽而慢,該生的眼珠則隨著師手指的方向快速轉(zhuǎn)動,仿佛在跟蹤一條游動的魚。臺下的學生掌聲陣陣,在這掌聲里,有對表演者的贊許,更有獲得知識的愉悅。
靜態(tài)的情境創(chuàng)設指由老師或?qū)W生的語言創(chuàng)設的情境。還是在《自然之道》中,有“爭先恐后”一詞,老師說,大家都喜歡孫悟空,如果孫悟空扮演者來到我們學校,同學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用上“爭先恐后”一詞,有學生立馬舉手說: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跑去和孫悟空的扮演者合影;得知“悟空”來我們學校,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跑出教室去看個究竟……從學生的表達便可知道,學生對這個詞語已理解掌握,再不必一字一字解釋了。
三、通過朗讀理解詞語
有些詞語,除了準確的解釋,學生往往還不得要領(lǐng),老師若能通過朗讀來強化理解,往往能事半功倍。比如,在理解“斬釘截鐵”一詞時,老師解釋詞意:斬斷釘子截斷鐵,指說話做事堅決果斷。接著老師用堅決的語氣范讀詞所在的句子,讓學生體會,還可指名讀,學生評,使學生在讀和評中加深理解。
四、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新課標中,對3~4年級的學生已提出了“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這一目標要求,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更應時刻牢記這一要求,教給學生這一理解詞語的方法。因為詞語用在文章中,總有它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而且上下文中往往有某種信息,為理解詞語提供了線索,很多的詞語,只要用心多讀上下文,不用搬詞典,就能明白。
五、找近義詞,比較法
這是在詞語教學中經(jīng)常會用到的一種方法,就是給詞語找個近義詞,再比較這兩個詞的異同。比如,在《鄉(xiāng)下人家》中一句:“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崩蠋熞獙W生用另一個字來替換“探”,學生說“鉆”“伸”,師緊接著問,那課文中為什么不用“鉆”和“伸”,學生靜下來仔細一想,原來“探”有偷偷地意思,用“探”就將筍的可愛、頑皮寫出來了。
詞語教學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查字典的方法,反復訓練法,還抽象為形象法,運用哪種方法,要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具體情況來確定。而這,要靠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的把握和扎實的教學功底。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