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
摘 要: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本能,幼兒的發(fā)展離不開游戲,幼兒游戲水平的發(fā)展更離不開教師的觀察與指導,教師應本著如何尊重幼兒、如何發(fā)展幼兒的理念去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游戲;興趣點;行為特點;指導;求知欲;自信心
生命是主動的,在沒有任何外部壓力、外部目的和功利的情況下,兒童自發(fā)地擔負起發(fā)掘自身先天資源,這就是游戲。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也是孩子的本能,游戲更是孩子的權利。游戲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進化,從個體到群體,從簡單到復雜。孩子在游戲中得到的各方面發(fā)展離不開教師的觀察和指導。那么,老師應該怎樣有效地觀察孩子?怎樣適時地介入指導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這些教育因素都是我們教師長期需要學習、討論和研究的。
一、多維度地觀察幼兒的興趣、行為,進一步了解幼兒發(fā)展水平
1.觀察幼兒的興趣點
老師在設計區(qū)角活動時,有時會以自己的想法去設計區(qū)角活動的名稱、設計區(qū)角活動玩的方式或材料的投放等,有時還會出現(xiàn)老師去安排幼兒的角色等情況,幼兒往往會出現(xiàn)玩不了多久就不感興趣或者在玩的過程中都不知道規(guī)則、可以玩什么或者怎么玩等這種情況,忽略了區(qū)角活動設計一定是以幼兒為中心,是幼兒自發(fā)、自主、自由的活動。
案例一:開學初,小班老師在學期初開設了醫(yī)院創(chuàng)游區(qū),取名為“暖暖貼心醫(yī)院”,在活動開展時發(fā)現(xiàn)幼兒雖然對醫(yī)院有初步的了解,但幼兒在玩耍時發(fā)現(xiàn)幼兒對這個醫(yī)院名字都說不清楚,在玩的過程中幼兒只用棉簽或者仿真創(chuàng)可貼,基本不使用吊針或者針管。
多次觀察幼兒后發(fā)現(xiàn)幼兒對醫(yī)院還存在“恐懼心理”,大部分幼兒連醫(yī)院的流程不清楚,玩了一兩次后幾乎沒有幼兒去玩了。對于小班年齡段的幼兒老師高控設計了創(chuàng)游的名稱,游戲的玩法,忽略了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這個階段幼兒的心理特點,以至于幼兒對老師精心設計的區(qū)角游戲不感興趣,也玩不起來。
案例二:一天下午,中班的小朋友們正在玩益智區(qū)的圓圈基插玩具,玩著玩著幼兒就把圓形的基插玩具放到地上滾,后來多名幼兒自發(fā)地比賽誰滾得快,玩著玩著一名幼兒拿起旁邊的奶粉桶也滾了起來,慢慢的更多幼兒也參與進來,但材料不夠,老師敏銳地觀察到這一情況后和班上幼兒討論還有哪些可以滾?于是小朋友就把美工區(qū)的透明膠、雙面膠、筆蓋、杯蓋、紙筒等物品自發(fā)、自主地探索著哪些物體可以滾,哪些物體不能滾,哪些物體滾得快,哪些物體滾得慢。
教師敏銳的觀察到幼兒對材料的創(chuàng)新玩法,以及幼兒又產生了新的疑惑開始新的探索,老師沒有制止幼兒必須按照規(guī)則玩,而是鼓勵幼兒大膽地去探索,老師不僅敏銳地觀察到幼兒的興趣點,同時也很尊重幼兒興趣、尊重幼兒需要、尊重幼兒的發(fā)展。
2.觀察幼兒的行為特點,進一步分析幼兒
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不僅反映了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也反映了幼兒的個性,有時老師需要多次甚至長期觀察才會了解幼兒的行為或者形成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
案例:一天,在玩娃娃家的游戲時,一位名叫婷婷的小女孩選擇了男孩的服裝、假發(fā)、領帶等,老師剛開始覺得婷婷肯定對扮演“男孩”很好奇,很好玩。但是在多次觀察都發(fā)現(xiàn)婷婷鐘愛扮演“男孩”,就產生了疑惑,問婷婷:“你為什么這么喜歡當男孩呀?”婷婷的回答讓老師很震驚:“因為爸爸媽媽說他們喜歡男孩,不喜歡女孩?!崩蠋熃K于知道婷婷“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同時也感到很心痛,爸爸媽媽無意中談話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這需要家長和老師們共同對孩子的安撫和鼓勵也許才能平復婷婷的心理。
觀察幼兒游戲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幼兒的需要、意愿、困難、情緒等,以便老師把握干預時機,滿足游戲需要,推進其活動。有目的地觀察幫助老師更好地了解幼兒現(xiàn)有的發(fā)展狀況、發(fā)展的個別差異,以作為教育的依據(jù),以便因材施教,不斷調整教育方案。在教師的觀察中,教師要不斷地提供游戲材料或對游戲材料的使用進行示范來推動游戲的進程。同時也要根據(jù)游戲的發(fā)展,提出問題或者建議,來推動游戲的延伸和擴展。
二、把握介入時機,適時指導幼兒,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發(fā)展
國外有研究表明,成人介入兒童的游戲,會產生正面影響,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叭绻處熞砸环N敏感的、響應的、支持的方式與兒童進行互動,那么教師參與就能提高游戲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對游戲進行操縱控制,提供太多的結構性限制,或為教學目的而打斷游戲,那么通常就會損壞游戲”。
1.教師指導應尊重幼兒的游戲意愿
如果教師的介入指導通過觀察,在順應幼兒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進了幼兒游戲的開展,那么就是“正效介入”,如果因為老師的介入干擾了幼兒或者是幼兒對游戲不感興趣了,那么就是“負效介入”。
案例:在玩“成都特色小吃”的游戲時,一名幼兒扮演收銀員,一名幼兒扮演廚師,扮演收銀員的小朋友因為“工作”相對簡單,他便向老師提出自己想扮演別的角色,然后老師命令式的要求當廚師的小朋友去和扮演收銀員的小朋友互換,兩個小朋友在老師的高控下互換了角色,于是導致被換成廚師的小朋友很高興,但被換成收銀員的小朋友情緒很低落。
老師高控式的安排角色扮演,很明顯沒有尊重幼兒的意愿,最后導致其中一名幼兒對游戲不感興趣。
2.適時適度指導幼兒進行游戲,解決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
活動中教師介入指導要適時適度,即什么時候介入、指導到何種程度,都要靈活掌握。經(jīng)過討論我們小結幾點:不安全情況下介入;求助時介入;沒有玩伴時介入;爭執(zhí)時介入;即將放棄時介入。
3.間接指導幼兒,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發(fā)展
游戲時教師可多用間接指導,扮演一個被動的角色,促使幼兒想辦法。提出層層深入的假設,引導幼兒去自我解決。
4.在游戲中鼓勵引導幼兒,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激發(fā)求知欲
案例:在一天陽光明媚的下午,冉冉小朋友在玩“刺繡”游戲,不小心被針刺了一下指尖,冉冉由于害怕再也不肯玩了。于是老師和冉冉共同討論被“扎”的原因,教給她刺的技巧,語言上鼓勵冉冉“你能行,再來一次,勇敢些”。最后冉冉在老師的引導、鼓勵下再次玩起了此游戲,在玩的過程中更加專注、耐心,完整地完成了作品。
老師的引導不僅給了這位幼兒安慰和鼓勵,更重要的是老師溫暖的話語不僅指導幼兒技術上存在的問題,還給了幼兒自信心,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更加細心、耐心。
有人曾說:“給孩子一個世界,孩子立刻創(chuàng)造無數(shù)個世界還你?!边@就是游戲的獨特價值,幼兒體驗游戲愉悅的過程,也是不斷創(chuàng)造智慧的過程,給教師自主,放飛教師的心智;給幼兒自由,放飛幼兒的心靈。愿孩子們在游戲的天空中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徐萍.幼兒區(qū)角活動[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2.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