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
【摘要】學習或欣賞藝術性的語言,除了詞的理性意義、語法意義外,還要注意詞的色彩義。本文把色彩詞作為切入點,借助象征、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來分析詞的色彩義,探究色彩義在具體的語境中是如何將自身色彩特征和色彩氛圍向四周輻射、衍生的。
【關鍵詞】色彩意義 色彩詞 修辭手法
【前言】這里主要闡述通感的運用。眼、耳、舌、鼻、身是人體的五種主要器官,分管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
人體的各種官能的單項性決定了它們是具有嚴格而具體分工的,正如陸機在《演連珠》中所說:“臣聞目無賞音之察,耳無照景之神。”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它們卻可以互相作用,互相轉化?!读凶印S帝篇》中說:“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边@就是所謂的“通感”,即是將“彼類感覺移用到所描寫的本來只產生此類感覺的事物上去,造成表達的新奇、精警”的一種修辭手法。通感的運用,可以使作品獲得新奇之美引發(fā)讀者豐富的想象,加強美的多層次性和豐富性。因為通感是一種“感覺挪移”現象,它不是平面直敘式的表達,而是曲徑通幽式的聯想的表現。再如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云:“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卑酌C5谋狈皆?,連朔風都被染成了白色,“風色”的寒冷,是視覺和觸覺的相互溝通,從而營造出一種凜冽、清澈的奇特美感。
下面我主要從視覺和聽覺以及視覺和嗅覺相通的角度具體來詳細論述。
(一)視覺和聽覺相通
視聽通感是通感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一種,這是因為在人們的多種感官中,聽覺和視覺上最靈敏,最豐富而又結合得最緊密的器官。視覺易于引發(fā)真切的形象感,它所感受的審美對象空間性比較鮮明,往往間接地喚起美感。聽覺易于引發(fā)空靈的形象感,它所感受的審美對象的時間性比較突出,往往直接喚起美感。視覺和聽覺的換位與流通,使欣賞者從視覺中可以同時得到聽覺的感受,如同聽到聲音;從聽覺中可以同時得到視覺的感受,如同看到具象。正如英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所言:“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狈▏笳髦髁x詩人魏爾倫的“白楊仍在訴無邊的悲哀,噴泉仍在吐銀白的呢喃?!辈ㄌ厝R爾的“回聲渺茫如黑夜,浩蕩如白天”都是對此精彩的描述。又如李賀的“嘯聲吹日色”(《難忘曲》),那伴隨著夜以繼日的歌舞的簫聲,竟然吹暗了天色,吹熄了日光,而且似乎連嘯聲也染上了逐漸暗淡的白天的顏色。再來看幾個例子:①風車風馬不馳去,蠟燭啼紅恐天曙。(李商隱:《燕臺四首·冬》)②父親的臉上露出了很厚一層深紅色的笑,如同深秋的楓葉和柿葉。 (閻連科:《大?!罚垡暗乩锏墓吠敉舴徒?。學校里搖起鈴來了。晴天上憑空掛下小小一串金色的鈴聲。沁西亞那一嘟嚕黃頭發(fā),一個鬈就是一只鈴??蓯鄣那呶鱽?。(張愛玲:《年輕的時候》例①中奔馳如馬的雨,飄忽似風的車,都無法負載自己去追尋已經杳然失去的戀人,天河欲曙,燭淚啼紅,通過運用將視覺移就于聽覺的通感,曲盡極致地表現了詩人內心纏綿悱惻的感受。例②中深紅色屬于視覺,笑屬于聽覺,用深紅色來形容笑容,形象地表明了操勞一生的父親雖然瘦弱,但給兒子的感覺仍如“深秋的楓葉和柿葉”踏實而溫暖。例③中“鈴聲”是屬于聽覺的,然而這種無色的聲音染上了“金色”,仿佛在聽覺里獲得了視覺的感受?!敖鹕保@種明亮的色彩可以引起“響亮、悅耳、明快”的聽覺。所以主人公汝良聽到學校的鈴聲就想起自己喜歡的可愛的沁西亞,連她的“一嘟嚕黃頭發(fā)”,“一個鬈”都覺得是“一只鈴”。聽覺與色覺溝通在一起,巧妙而生動地顯現出主人公汝良快樂的心情。
(二)視覺和嗅覺的相通
在視覺的外部形象中,色彩總是其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就是說“實際上沒有有色而無形,也沒有有形而無色的”。但外部形象有時不僅具有其形和色,還會帶有香與臭等各種氣味。由于某些顏色和氣味相對穩(wěn)定的出現在同一個物體上,自然視覺和嗅覺溝通的情形也會存在。例如:①我們的牛兒們驢兒們安靜地睡了/做著藍天下面的夢/夢著草色青青的香味/夢著陽光閃閃的彩色。(胡風:《青春曲<第五曲 睡了村莊這樣說>》)②她喜歡得像晨起的陽光,腮上的兩片蘋果比往常紅著許多倍,似乎有兩顆香紅的心在臉上開了小井,溢著紅潤的胭脂泉。(老舍:《微神》)③新翻的土地里有一股清新潮潤的泥土味。泥土味是一種深紅色。旺茂的麥茬白亮亮在月光里,散發(fā)著溫熱膩人的白色的香,那兩種紅白味道,如煙如霧樣在夜里流淌著,還有她翻地的吱喳聲,孩娃和妞們睡著后的鼻息聲,都在水樣的月色里漫浸浸地流。(閻連科《耙耬天歌》)
例①②中的“青青”、“紅”顏色詞是以客觀事物為基礎的。“青青”是草的色彩,“紅”是蘋果的色彩,而“香味”是由具有這些顏色的事物引起的。心理學家們的實驗說明:“純綠色”引起“新鮮、草香味”;而“褐色”給人臭味之感??梢哉f,視覺與嗅覺的溝通依賴于人們感覺經驗的積累,它使得無形的香味變得有形有色,從而把人物、情景渲染的有形有色,充滿無限的生機。例③中用“深紅色”、“白色”兩個色彩詞說明“泥土”及“麥茬”所散發(fā)的氣味,將嗅覺與視覺溝通在一起,使得無形的香味變得有形了,從而把普通的農耕之景渲染得有滋有味、有形有色,充滿無限的生機。
在語境的幫助下,色彩詞所包含的各個“層面”的意義內容在形成“通感”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不僅增強了色彩氣息的真實性,也增加了色彩感覺的密度和豐富性。
【參考文獻】
[1]〔英〕杰弗里·利奇著 《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63頁
[2]沈安平《論社會文化與語言的聯想意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第35頁
[3]尹協理《白話列子》 三泰出版社 1997年版 第37頁
[4]戚雨村等《語言學百科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第525頁
[5]《禮記·樂記》,《十三經注疏》 中華書局 1996 第15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