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奕珂
【摘要】婆媳矛盾在中國由來已久,在《孔雀東南飛》中,作為封建禮教的專制家長,焦母由愛子發(fā)展為占有欲,既而對媳婦劉蘭芝嫉妒憤恨,這種“畸形”的母愛,是造成劉蘭芝被遣歸的重要原因。
【關(guān)鍵詞】焦母 家庭環(huán)境 “畸形”母愛 封建禮教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焦仲卿與劉蘭芝之間的愛情悲劇為世人感嘆和唏噓,本文根據(jù)文本與社會背景就劉蘭芝被遣歸的原因進行分析,究其愛情悲劇的根源,筆者認為,焦母對于這出家庭悲劇的上演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實質(zhì)上,是在封建禮制的社會中形成的焦母“畸形”的母愛,使得劉蘭芝必然成為“兒子保衛(wèi)戰(zhàn)”中的犧牲者。
一、客觀的家庭環(huán)境:劉蘭芝的到來破壞了家庭原有的平衡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殘缺的家庭環(huán)境中,從《孔雀東南飛》的原文中我們知道,焦家的家庭成員大概是三人,焦母,仲卿以及仲卿的妹妹。故事中并未出現(xiàn)焦父,而且仲卿事事都要請示母親大人的意見,我們姑且推知焦父不幸離世或者外出未歸。焦母此時主掌整個家庭的大權(quán),一個寡婦帶著兩個孩子在那個時代是多么不容易。劉蘭芝未嫁過來之時,母親與仲卿,小女兒相依為命,母親嚴格管教子女,仲卿孝順,其樂融融,家庭維持著一個平衡。仲卿的工作是廬江府小吏,每日工作繁忙。當劉蘭芝成為新婦,又與仲卿甚為相愛,習慣了有兒子陪伴的老母親,本來兒子歸家與母親團聚的時間就少,現(xiàn)在突然間來了一個與自己毫無關(guān)系的女人奪走了兒子幾乎所有的愛,焦母的心理怎么能夠平衡。而且,由焦仲卿這個名字可知,他可能是在家里排行老二,可是,大兒子呢?故事中未提起,甚有可能夭折了,所以仲卿更是母親多年來唯一的依靠。再者,兒子歸家時間少,小女兒又還很小,焦母自然把劉蘭芝當做假想敵來對待,婆媳矛盾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
這樣的家庭矛盾一產(chǎn)生,就越積越多,而劉蘭芝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婦人,“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婆婆還故意雞蛋里套骨頭,“大人故嫌遲”,她不敢與婆婆發(fā)生正面沖突,于是只能在被婆婆嫌棄之后向丈夫訴苦。而仲卿此時“堂上啟阿母”,為妻子說情,正在妻子這一邊。這更讓焦母氣憤,平日里唯母是聽的好兒子在娶了新婦之后就忘了老母親,于是焦母“槌床便大怒”,對劉蘭芝更加憎恨,由原來或許有恩義尚存到“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p>
二、家庭環(huán)境造就的人物性格是家庭悲劇的重要原因
(一)焦母:獨斷蠻橫的專制母親
從前文的分析我們知道,焦母是焦家的獨掌大權(quán)封建家長,多年來維持家庭的生計,擁有剛強果斷的性格,在封建家長制度下,焦母與兒子相依為命,視兒子為生命的依靠,有著“戀子情結(jié)”。但與此同時,她也嚴格地管制仲卿的一切,強權(quán)專橫,標榜著為兒子好的觀念壓制著兒子的行為。而仲卿在這種溺愛專斷的環(huán)境下適應(yīng)下來,成為了唯母是聽的孝順兒子。于是焦母愛子之心切便轉(zhuǎn)換為對兒子強烈的占有欲,面對劉蘭芝的出現(xiàn),兒子的“甚宜其妻”,自己孤獨的境遇,便轉(zhuǎn)換為妒忌,憤怒,于是便轉(zhuǎn)移到新婦劉蘭芝的頭上。再加上根據(jù)故事推斷,焦母此時不排除更年期綜合征的可能,脾氣暴躁,于是對媳婦的“久懷忿”就自然而然地積累起來了。
(二)焦仲卿:逆來順受的孝順兒子
焦仲卿是家中的獨子,母親的依靠,家庭的唯一頂梁柱。從小生活在“大家子”的環(huán)境中,受到社會孝道的熏陶,對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甚為感激,與母親相依為命,于是養(yǎng)成了懦弱,不敢直接抗爭的性格。他是善良孝順的好兒子,面對母親對妻子的不滿,自己解釋無效,只能“默無聲,再拜還入戶”,在得知劉蘭芝被迫許配于他人,他們只能雙雙以死反抗家庭的壓迫,府吏此時想到母親“在后單”,愛情與孝道不能兩全,只能以死明志。
(三)劉蘭芝:外柔內(nèi)剛的忠貞媳婦
劉蘭芝是一個美貌又知書達理的新婦,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睍円骨谧飨ⅲ谛酿B(yǎng)公姥,對待丈夫溫柔體貼,遵守三從四德,不敢與婆婆爭吵。雖然她外表柔弱,但是其內(nèi)心卻有剛強的一面,在焦母的虐待,她對丈夫訴苦,自請遣歸,告別焦家時,自起嚴妝,對焦母說:“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可見她是對焦母有不滿的,后來又能夠堅持忠貞,與仲卿雙雙殉情以顯示自己的反抗。
兒子夾在婆媳斗爭的中間,又不能充當良好的調(diào)和劑,反而成為爭奪品,與焦仲卿懦弱的性格有很大關(guān)系。再者,自己在家時間很少,公務(wù)繁忙,于是婆媳相處的時間又長,焦母專斷蠻橫,強勢壓迫,蘭芝盡管百般退讓也無法讓婆婆消除奪去兒子之愛的怒氣,而自己內(nèi)心也有剛強的一面,她沒有處理好婆媳之間的關(guān)系,自請賭氣遣歸,與丈夫訴苦導(dǎo)致焦母更加憤怒,三者的性格特點造成了焦母無法容下劉蘭芝的悲劇后果。
三、封建禮制以及家長制的存在造成蘭芝被遣成為必然
(一)封建禮制處于上升階段,孝道受推崇
《孔雀東南飛》詩歌的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受西漢“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shù)”思想影響,統(tǒng)治者推崇儒術(shù),以孝為先,三綱五常盛行。而《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抖Y記》中還規(guī)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封建家長的權(quán)利壓抑著焦仲卿,他無法反抗,所以他沒有辦法阻止母親驅(qū)趕蘭芝。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也封建禮制的箴言。劉蘭芝嫁過焦府二三年,還沒有留下一男半女,雖然與焦仲卿公務(wù)繁忙,與妻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但是,如果有了子女在旁,至少能讓焦母有所顧忌,讓仲卿有挽留的理由。
(二)門第觀念
東漢末年,察舉制是當時的選官用官制度,門第族望是當時選官用官制度的主要依據(jù),焦仲卿是“大家子”并且“仕宦于臺閣”,可見焦仲卿是士大夫階層,而在焦母眼中,雖然蘭芝與仲卿也算門當戶對,可是她仍然是“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的家世,并不能入“九品中正”之眼?;蛟S秦羅敷只是一個焦母希望攀附更高的權(quán)貴的借口罷了。
綜上所述,劉蘭芝之所以為焦母所不容,夫妻雙雙殉情,是當時社會封建頑固禮教下的犧牲品,這種由愛及恨,轉(zhuǎn)移到婆媳之間的不容也是其性格特點造成的,畸形的戀子情結(jié)延續(xù)了上千年?!爸袊鴮W者認為, 反相的伊迪帕斯情結(jié)( 即 母戀子情結(jié)” 或稱“ 柔卡斯塔情結(jié)” ) 是導(dǎo)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由于婆母潛意識地要獨占對兒子的愛, 是導(dǎo)致封建社會中“ 孔雀東南飛” 與“ 釵頭鳳”這類悲劇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徐小潔,方士祥 《試論劉蘭芝被驅(qū)遣的深層原因》,《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2年第1期
[2] 張世杰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譴的原因淺談》,《銅仁學院學報》,2007年 6 月
[3] (西漢)戴圣《禮記》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