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泓波
摘要:中職生面臨就業(yè),但其世界觀、道德觀尚未完全確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而學校教育還不能放松,應本著對廣大學生負責的精神,從實際出發(fā)扎扎實實地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使他們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鍵詞:從實際出發(fā) 中職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一、受教育者成長的環(huán)境,造成了他們道德意識的缺失
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從小學到職校一直在講,但效果怎么樣呢?從我們所接觸到的學生們的言行看是不令人滿意的。這里原因很多,我們主要講一下學生們的成長環(huán)境對他們造成的影響。
我們以往的教育追求大一統(tǒng)教育模式,劃一的課程,劃一教材,劃一的進度,劃一的考試和課堂授課制,教師很少鼓勵學生向自己提出“為什么”。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上,上職校前只而向少數(shù)升學有望的學生,而絕大多數(shù)富有潛能的學生因分數(shù)上不去,被毫不留情地淘汰。在教育評價上以成績、分數(shù)、升學率作為評價教育行政部門、校長、教師和學生的唯一標準。這就是我們的受教育者所面對成長的環(huán)境。這一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把道德品質這類東西幾乎視為無足輕重。如果有,也是書本上的概念和內化為自己的意識,與付諸實施沒有絲毫關聯(lián)、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曾經遇到過許多同學問同樣的問題,“老師,這門課怎么考試,我們都應該背什么?”聽了這樣的問話,我不知如何做答。以往的“劃、背、考、忘”的方式已在學生們的頭腦中形成了定勢,似乎任何一門課都應如此。修養(yǎng)課注重的是人的內在品質的培養(yǎng),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質,不是背下了幾個道德概念、幾個人生信條就能奏效的。從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中走出的學生們還理解不到這一點,他們不是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而學習這門課,仍然是為考試、為拿分數(shù)而學習。這種內化在他們心靈深處的觀念,造成了他們自覺的道德意識的缺失,把道德教育等同于一般的知識傳授,這是我們進行德育必須認識的一個現(xiàn)實。
二、受教育者素質的缺欠,導致思想道德教育的困難
1.他們大多為獨生子女,存在人格缺欠
關注自我,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意志為最高意志,漠視他人,漠視環(huán)境,漠視一切,這就是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缺欠。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也許很多,但一個根本原因應在于他們絕大多數(shù)人是獨生子女,從小受父母的疼愛過多,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弱。
2.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少人存在偏科現(xiàn)象,存在知識儲備的缺欠
這對于一個人的全面成長是不利的,對于培養(yǎng)文理兼通、一專多能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也是沒有幫助的??茖W素質與人文素質的統(tǒng)一,最終將提高人們的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
3.他們大多容易受社會現(xiàn)實和網絡影響,存在抵抗誘惑能力的缺欠
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影響也滲透到了校園。進而也影響到學生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他們崇尚實用主義,信奉金錢至上,漠視人生理想,個人享樂主義現(xiàn)象嚴重。另外,就是網絡的影響。網絡是一個巨大的開放的信息傳送系統(tǒng),它在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動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們傳遞信息與知識的同時,也將網絡文化垃圾帶入了我們的視野。中職學生普遍接觸網絡,有很多人抵御不了網絡的誘惑,沉溺其中,荒廢了學業(yè),甚至迷戀色情、游戲,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4.他們大多心理承受能力差,存在心理缺欠
我們應該承認,目前,中職學生的壓力很大,有來自社會的生存、發(fā)展壓力,有來自家庭的傾心奉獻壓力,更有來自自身的成長壓力。于是時常掛在他們嘴上的一個字便是“累”。但我們在看到壓力的同時,也看到了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差,普遍存在心理缺欠。
5.他們大多功利性較強,存在長遠目標缺欠
這相當多地表現(xiàn)在只顧眼前,不考慮長遠,在選擇專業(yè)和職業(yè)時,只顧及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在學習期問,只重視那些他們所謂有用學科的學習,不重視能夠給予他們啟發(f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課和思想道德課的學習。學生的功利性還表現(xiàn)在其它很多方面,諸如在評優(yōu)、擇偶、交友、評價老師、選擇課程上都存在功利性。這種功利性與我們思想道德教育所倡導的人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生價值等是相矛盾的,這種功利性的存在極大地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難度。
三、從實際出發(f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l.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正確的價值觀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提倡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循序漸進,這樣便可以引導學生逐漸地確立正確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有主流導向,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禁止什么,應當有明確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依據(jù)。應當把堅持集體主義原則,處理好個人、集體、國家利益的關系,作為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要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從大處著眼。但這種價值觀不是抽象的,它可以寓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透過他們的語言、行為表現(xiàn)出來,我們的道德教育就要從這些小事上著手,在點滴的積累中,慢慢地滋潤他們的心田。這樣將大道理貫穿到小事情中,使他們切實感受到道德的力量,真正接受并樹立起正確的價值標準。
2.要注意道德教育的層次性和遞進性
我們所面對的中專學生,不僅存在以上所提到的諸多缺欠,而且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需要我們的道德教育有針對性,要分清層次,逐步深化,按照合法的、合理的、提倡的這樣三個層次漸次推進。這樣逐步深化下去,我們的道德教育才會見成效。
3.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
上述列舉的學生諸多缺欠都與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有關,是我們進行道德教育不能忽視的問題。從理論上講,一個具有文化知識、掌握科學真理的學生,頭腦中所形成的理性、邏輯和對社會公理的信念,有可能也有必要從科學的層面擴展到社會層面,關心社會,參與社會,影響作用于社會,同時社會也會給予他們相應的回報。所以,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不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目標,也是科學知識社會化的一個結果,掌握科學知識的人社會責任感應該高于普通人。從這個意義上看,中職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應該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密切相關。這群掌握了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人道德素質亟待提高,公德意識亟待加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仍是我們今后工作的重點。
4.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道德識別能力
中職生還沒有步出校園,他們接觸社會、直接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但他們又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生活又會以其特有的方式對他們產生影響。他們的思想有許多是間接地受社會的負而影響而形成的,這些東西有偏頗,往往是狹隘的、主觀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道德教育應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參加社會實踐,正確把握社會現(xiàn)象、社會發(fā)展的本質和主流,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