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荀
《課程標準》關(guān)于朗讀的目標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要求朗讀時用普通話讀準字音,盡可能沒有錯字、別字、添字、漏字,不重復,不唱讀;語氣比較連貫,節(jié)奏自然,停頓適當;能讀出陳述、感嘆、疑問等不同語氣。相對而言,正確朗讀是一種基礎(chǔ)要求,而流利和有感情則是進一步的要求。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蹦敲磳W生來說,應該如何進行閱讀訓練呢?
一、閱讀教學要凸現(xiàn)“讀”
葉圣陶老先生說,閱讀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該是“讀通全文”,“指導文章之大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遇到剛學的或不認識的生字新詞就打愣,或者習慣性的添字漏字,或者讀破句子。很多的語文老師指導讀通課文總是蜻蜓點水、草草收兵,只顧教學進程,不重視整體感悟。閱讀教學就是要凸現(xiàn)“讀”,從讀中感知,讀中領(lǐng)悟,讀中積累。一節(jié)課要將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讀準字音,然后逐步要求學生做到“流利”“有感情”。第一學段提倡“學習用”,教學特別注意抓“詞語、短語、句子”的分節(jié)朗讀,朗讀方法的指導在拼音教學時進行。對拼音教學后面附帶的兒歌讓學生先找出自己讀的音節(jié),老師教學生讀未學過的音節(jié),接著讓學生試讀。其次注意教學生認識標點、停頓和語氣,認識逗號、句號時告訴學生這樣的句子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并不斷強化,師再相機教學生怎樣讀好長句子,最后還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全拼音讀物,把會讀會背的兒歌讀給其他小朋友聽,初步嘗試學習用普通話朗讀。第一學段是起步階段,要在老師的指導、示范下,重視朗讀的過程,強調(diào)的是老師的指導和示范的作用,重視的是學習朗讀的過程。到了第二、三學段,強調(diào)“會用”“能用”,培養(yǎng)學生相關(guān)習慣,強調(diào)能力的達成度,要求學生基本具備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水平。
閱讀也是識字的一種極好的途徑。閱讀要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但注意凸現(xiàn)“讀”,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主線,把讀貫穿于整節(jié)課堂,整堂課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我平時上課,我求學生在讀書時不要太快,讀準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閱讀時做到心道、口到、眼到,朗讀做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發(fā)音準確、聲音洪亮、注意停頓不唱讀。閱讀教學凸現(xiàn)“讀”,學生瑯瑯上口了,閱讀水平自然提高。
二、盡量讓閱讀不再“尷尬”
不少語文課,個別讀、分角色讀……花樣繁多,甚為熱鬧。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盡管學生以各種形式反復朗讀,結(jié)果除了讀得熟練些,幾乎看不到變化?!芭_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常常驚嘆于于永正、賈志敏老師出神入化的朗讀指導,其中的教學技巧和藝術(shù)很值得我們細細地品位和琢磨。名師給我的啟示除了老師個人的魅力,多讀、善讀、精讀,盡量少講、不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身朗讀能力的硬功夫和專業(yè)的知識,指導朗讀要講究方法,落實在課堂中多讀少講,學生讀得入情了,那怎么教就不是件難事。
兒童的模仿性又很很強,教師作適當?shù)?、及時的范讀和領(lǐng)讀也是不可缺少的。老師本身自己要讀,在課堂上大膽地范讀,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diào)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給學生。例如,教《小竹排在畫中游》一課時,如果老師先范讀,將學生帶入“小竹排,順水流”“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詩的意境;接著歡快地領(lǐng)讀,用欣喜的語氣誘發(fā)學生把情緒推向高潮。一個個猶如置身于美麗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親身感受著那里風景如畫,鳥語花香的動人美景。跟隨老師的領(lǐng)讀,學生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課堂上有時間還可以經(jīng)常舉行一些游戲,或朗讀挑戰(zhàn)賽,不服輸?shù)男∨笥褌冏x得比老師還好,學生在興趣盎然中不知不覺中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善于發(fā)掘閱讀教學語感的“生長點”
提高閱讀能力要靠學生形成語感,培養(yǎng)語感并非易事,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帶領(lǐng)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更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從文中發(fā)掘語感的“生長點”,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如低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fā)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復熟讀的基礎(chǔ)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回答問題的形式用文中的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基礎(chǔ)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機結(jié)合,讀說相得益彰。抓住閱讀教學語感的“生長點”,把書面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這個復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fā)情感。如我教《小山羊》這課時,在學生初讀了課文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再讀課文:1.小山羊和哪些小動物是朋友?2.他們分別請小山羊吃什么?3.小山羊是怎樣回答的?為什么?這是一篇段落層次清楚的課文,每段結(jié)構(gòu)基本相似,在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后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最后還可讓學生自己說說:哪些話應該怎么讀,怎樣以問促讀,問讀結(jié)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后答,教學中所涉及的問題一定要有利于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
總之,閱讀教學中凸現(xiàn)“讀”,真正落實了在課堂中多讀少講,善于發(fā)掘閱讀教學語感的“生長點”,做到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