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王麗霞
【摘要】本文在分析思維導圖和大學英語語篇教學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導圖在具體課例中的實施,探討了思維導圖在大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大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思維導圖 大學英語 語篇閱讀教學
英國學者Tony Buzan指出,利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地提高記筆記的效率,提升記憶力,增強創(chuàng)造力。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力和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之間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共同建構 。
隨著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發(fā)展,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閱讀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的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 。閱讀過程是閱讀者在對已有的語言知識的運用和處理的基礎上,完成對語料深層語義結構和深層意義的推理。因此,本研究通過運用思維導圖,在大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過程中展現(xiàn)語篇主題與細節(jié),詞匯與語境等之間的語篇表層與深層關系,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結構的整合,實現(xiàn)新知識的內(nèi)化和意義建構。
一、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圖,是由英國學者Tony Buzan于20世紀60年代發(fā)明的一種有效的可視化思維認知工具。Buzan認為思維導圖是對發(fā)散性思維的表達,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思維導圖的最核心目的是激發(fā)并整理思考,采用的手段是從中心向周圍發(fā)散的非線性筆記。連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就是不斷優(yōu)化腦中的知識網(wǎng)絡。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就是對大腦知識和想法進行 “碎片整理”并“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因此,思維導圖被看作為促進思維激發(fā)和思維整理的可視化、非線性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樹狀的結構,有四個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圖形上;2.主題的主干作為分支從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個關鍵的圖形或者寫在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線條上面的關鍵詞構成,比較不重要的話題也以分支形式表現(xiàn)出來,附在較高層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jié)點結構。因此,思維導圖呈現(xiàn)的是一個思維過程,它把傳統(tǒng)的單向、顯性思維變成多維發(fā)散的思維模式,學習者能夠借助思維導圖提高發(fā)散思維的能力,理清思維的脈絡,并可以通過圖式回顧整個思維過程。
二、大學英語語篇特征與傳統(tǒng)閱讀教學
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語篇特征分析分成若干維度: 語篇體裁維度、語篇結構維度、語篇語境維度和語篇詞匯維度。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為例,語篇體裁類型主要包括敘述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指令文。語篇的結構層次關系大體分為四種: 列舉型、對比型、問題解決型和原因結果型。對于語篇語境的理解,是建立在對語篇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謀篇意義理解的基礎之上?!缎乱曇按髮W英語讀寫教程》的語篇詞匯范圍標準是根據(j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來確定的。
傳統(tǒng)的語篇教學理論將閱讀過程描述為“自上而下”(以知識為基礎) 和“自下而上”(以課文為基礎)兩種模式,認為閱讀過程是一種單向的信息處理過程。因此,教師往往從語篇詞匯的維度出發(fā),把一篇完整的閱讀篇章分割為一個個獨立的句子,在此基礎上進行詞匯意義、詞語搭配、句子結構分析,從而忽略了語篇內(nèi)部的語境和銜接,語篇的整體結構、以及語篇體裁特征,致使學生無法在大腦中形成系統(tǒng)的,完整的語言 “組塊”,在閱讀中陷入細節(jié)而忽視整體,難以對文章有整體的把握,閱讀水平難以提高。
三、基于思維導圖的大學英語語篇教學課例
本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第二單元 Section A 閱讀文章 “Deep Concern”教學分析為例,通過借助思維導圖,將“自上而下” 和 “自下而上”的兩種閱讀模式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增強學生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和擴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主動思維意識。
1.從語篇體裁維度出發(fā),這是一篇記敘文,借助思維導圖首先對本篇記敘文的組成要素進行直觀地處理。從文章的主題詞“Concern”出發(fā)向四周發(fā)散,分支分別由記敘文的組成要素構成——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件(what & how)。學生通過快速閱讀,對于故事的時間 (一個清晨) ,地點 (家 ) ,人物 (女兒,爸爸和媽媽) 以及事件(四個時間點)有了初步概括和了解。在此基礎之上,將課文各要素進行連接,學生可以準確快速地對本篇課文的語篇體裁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Deep Concern” 是一篇以時間為線索的記敘文,講述了在一個清晨一家三口所發(fā)生的事情。由此可見,借助思維導圖,學生能夠有效地從宏觀上把握課文的體裁特征,同時有助于提高他們組織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2.從語篇結構維度出發(fā),需要弄清語篇結構的關系,即作者對文章中段落與句子恰當有序地組織和安排,它是作者思路的反應,同時也是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較高要求。因此,在進行語篇結構分析時,需要注意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如語篇“Deep Concern” 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共分四個段落。如圖1所示,思維導圖使得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可視化,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快速地梳理文章脈絡,充分把握文章線索。
3.從語篇的語境和詞匯出發(fā),需要從宏觀方面把握語篇的語境特點,正確理解和運用語篇中的詞匯,用整體概念幫助細節(jié)理解,用具體細節(jié)幫助勾勒篇章主題。如圖2所示,“Deep Concern” 一文通過對兩代人在同一事物(如rock music,make-up等)上的截然不同的觀點的描述,揭示出不同年代人之間代溝的存在,同時也對如何削弱代溝提出了建議。由此可見,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語篇語境和詞匯所傳遞的意義的同時,能夠引導學生對于語篇的語境和詞匯進行深層加工和拓展,從而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通過制作思維導圖,用圖表的形式來描述文章的篇章結構,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xiàn)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框架,使文章結構更加形象、直觀,從而有利于教師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有效組織,使教學設計更加方便靈活,更有彈性,便于教師修改和完善。同時,思維導圖發(fā)散性的特點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優(yōu)化思維模式,使得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過程更加深刻,幫助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此外,思維導圖在大學英語篇章閱讀中的應用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精神。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等潛能的同時,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就感,能夠鼓勵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把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真正實踐以 “學生為中心” 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托尼·巴贊.思維導圖[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魏小山,袁健.協(xié)作構建思維導圖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7.9:85-88.
[3]張彤.窄式閱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6(9):101-102.
[5]劉菊,鐘紹春.網(wǎng)絡時代學習理論的新發(fā)展——連接主義[J].外國教育研究,2011(1):34~38.
【基金】2014年學院教育科研課題“基于思維導圖的大學英語‘多元目標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