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曾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是啊,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一個教師如果能真正尊重、賞識自己的學生,便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那如何在教學中落實賞識教育呢?我想,賞識,絕不是空洞的欣賞和泛濫的表揚。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量體裁衣,才能凸顯因材施教的魅力,也才會使所有孩子人格更完善,個性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發(fā)展。
多年來,我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個人素質參差不齊,知識領悟能力差別很大,如果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不考慮學生水平和能力差異,一味沿用過去的“一刀切”的做法,同一教材下統(tǒng)一要求,用同一方法來授課,很容易造成“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飽”的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的知識掌握,也不符合現(xiàn)在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對嚴峻的現(xiàn)實情況,我認為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嘗試引入“分層遞進教學法”刻不容緩。
分層遞進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是重視學生差異、強調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并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在教學目標、內容、途徑、方法和評價上區(qū)別對待,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好發(fā)展的課堂教學策略。 因而“從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shù)邁大步,叫學困生不掉隊,達到班級整體優(yōu)化”成了我教學的終極目標。
首先,我先將學生進行分層。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將學生按照2:5:3分為A、B、C三個層次組。 A組叫基礎組,是數(shù)學基礎較差,學習有困難的組;B組叫提高組,是數(shù)學基礎一般,思維能力一般的組;C組叫競賽組,是數(shù)學基礎較好,思維能力也較好的組。為保護學生自尊心,在分組中不使用“差生”等字眼,并且采用動態(tài)機制,每兩次測驗就會進行層組調整,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我進行分層授課。人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授課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的一種認知活動。我考慮數(shù)學教學中不同學生間認識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將教學過程進行了分層設計。
新課開始時,先簡介教學內容,指出A、B、C三組學生各應掌握的知識要點,使每個學生都明確自己的目標。授課過程中,將預習內容的難點留給B、C組學生來回答,以考察他們課前自主學習的效果,而課堂復習的重點內容則留給A組同學來回答,既督促他們及時復習,又及時表揚,可以調動他們投入新知識的探索熱情。采取“大班導學,小組議學,個別輔導”的方針,對A層學生放低起點,淺講多練,查漏補缺,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B層學生,著重在提高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對C層學生少講多練,讓他們獨立學習,注重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豐富解題的技能技巧。課堂提問的難度區(qū)間起點安排要針對學困生的起步而定,峰點則是冒尖生可望達到的知識高度,抓好“兩頭”,帶動“中間”。要把功夫做細,立足教有所別,學有所得,充分優(yōu)化教學程序,使得A、B層的學生逐漸向高一層次轉化。
再次,我進行練習和作業(yè)分層。通過練習和課后作業(yè),使差、中、優(yōu)生都“跳一跳”夠得著,各盡所能,各有所獲。作業(yè)和練習安排以基礎訓練題占60%,使A組的學困生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以提高題占20%,令B組學生感受“跳一跳摘桃子”的體驗;以綜合拓展題占20%,給C組學生“吃自助餐”的權利,讓他們有用武之地,能自主選擇自己的學習過程,充分激發(fā)學優(yōu)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熱情。
最后,我注重評價分層,構建和打造多元的評價體系。俗語說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我們作為成人尚且因為得到別人的肯定和欣賞而歡欣鼓舞,何況孩子呢。我在作業(yè)以及測驗試卷上經常會寫“你真棒!”、“愛拼才會贏!”、“你的每一點進步都令老師欣喜!”等稱贊和鼓勵的詞句,從不使用諷刺或挖苦的字眼。在每次測驗后,我都會表揚部分同學,并設立了優(yōu)秀獎、騰飛獎、態(tài)度認真獎、勤學好問獎等獎項,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賞識氛圍,使班級成為充滿正能量的團結溫暖的集體。此外,我還在每兩次測驗后,將進步明顯而穩(wěn)定的同學調整到目前合適的層組,使他們“成功晉級”,激發(fā)他們奮力向前的斗志。
經過充分實踐,我深深感到,分層遞進教學法的的確確在充分發(fā)揮全員力量,努力形成全體學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方面功不可沒。
“羅森塔爾效應”曾告訴我們,真摯的愛與熱情的期望,可以使一個人獲得新的生命和動力。老師對學生的賞識里不就是包含了滿滿的愛與期望嗎?通過賞識,我們就能開啟孩子的心扉,走進他們的心田,喚醒他們的夢想;也唯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才能讓我們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閃光,令他們各盡其才,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