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雄
一、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特質與意義
“語文生活化教學”是將語文教學從傳統(tǒng)的學校、教室、課堂中解脫出來,讓語文學習感受自然、關注社會現實、與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通過親身的體驗過程,增加生活積累,使得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促進學生在快樂中獲取真知,從而培養(yǎng)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特質是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它更注重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提供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才智,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二、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思路
1.豐富與拓展課堂教學資源
語文教學的開展應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當今的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表達與交流,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種或幾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養(yǎng)成健康的情感意識,完善并提高學生的人格和人文素養(yǎng)。如學習《我的母親》《背影》等課程,可進行“說說我和父母的小故事”活動課,這種類型的活動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大家都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在真實的氛圍中,在師生的互動中,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有更好的感悟和理解,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這必然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獲取適合語文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將這些豐富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們分享,不僅可以把課堂內的知識拓展到生活中去,而且可以把生活常識與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們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們做到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激發(fā)學生生活熱情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巧妙的將生活內容滲透到教學中,例如,將教師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引申到課本中相應知識的探究上。這不僅可以使知識更易于理解,更容易幫助學生學習,促進學生靈活地掌握學習內容,而且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語文無處不在,激發(fā)學生的生活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生活化教學就像連接生活與課堂的一座橋梁,除了課文本身的學習外,讓學生了解作者,對作者的生平境遇進行介紹,通過感受作者遭遇事情發(fā)展過程的同時,也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蘊藏在文章中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進而激發(fā)學生的生活熱情。
3.構建生活化課堂情境
“生活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充分與生活相聯(lián)系,構建生活化課堂情境,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解課堂知識,并將課堂上的知識靈活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觀念中,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精心構建生活化課堂場景,從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實踐證明,教師構建的課堂情境越新穎,越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探究欲望越濃烈,教學效果越好。
此外,為提高語文在實際中的應用能力,教師可從課外生活中著手,讓學生搜集各種廣告宣傳語,廣告大家都不陌生,內容也豐富多彩,其表現手法、語言等都有可取之處,可讓學生推薦廣告并就其表現修辭手法進行講解,然后教師選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們自己呈現廣告,內容形式不限,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將語言靈活的應用。
4.組織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興趣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教師組織探索性活動。教師創(chuàng)設一種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第二,教師組織游戲性活動。把新知識滲透到游戲活動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游戲中快樂學習,收獲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學習興趣。第三,教師組織故事性活動。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藝術,在教學的過程中,營造一種故事情境,把語文知識寓于故事之中,讓學生們參與其中,不僅可以充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收獲知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生活化教學,能夠使課堂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促進學生擺脫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束縛,從一個新的視角感知語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惠安青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