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余映潮老師到鄂爾多斯東勝區(qū)伊克昭中學講學指導,我有幸聽了余老師講《馬說》,收獲甚豐。他對《馬說》的設計以極有層次感地朗讀為線索:一讀明白停頓節(jié)奏,學生整體感知文章;二讀思考“你眼中的《馬說》是一篇什么樣的文章”,學生四字短語談見解;三讀感悟情感變化,在重點指導11個“不”和5個“也”的讀法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四讀精彩片段,學生在理解層次美、形象美、句式美、情感美的基礎上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其設計之簡潔精妙,平實高效令我佩服之至。余老師的提問簡潔、明確,頗具魔力,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思考的積極性,學生發(fā)言踴躍;余老師的過渡不露痕跡,教學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完美如一體;余老師注重積累落實,學生思而有得,學而可用,集腋成裘,終達教學目標。
一、閱讀的積累研究是教學設計新穎的基礎
余老師說:“許多年來,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學的方法讀書;許多年來,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讀書;許多年來,我用最麻煩而又最精細的方法讀書——那就是做讀書卡片”
余老師一直堅持訂閱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相關資料,有的資料已陪伴他度過了三十多年,他讀書的時候,必須做資料卡片?!斑@些卡片的類別劃分細密。如閱讀教學類,就分為綜論、記敘、說明、議論、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文言文、語言、詞語、句義、段意、講讀、自讀、教例、課型等小類,每一小類都擁有大量的資料目錄?!崩缥难晕闹小冻啾谫x》一文,他的資料卡片就有27個,每一個卡片分別標明有關教學資料的作者、題目、刊物期數(shù)……
詳細研究《赤壁賦》的資料卡片,我發(fā)現(xiàn)有關于作者介紹、教學設計、藝術特點、明確意象等,還有關于疑難解答、注釋商榷、哲理美探討的……
有了如此豐富的材料,對《赤壁賦》還不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講起課來能不得心應手?課堂設計能不新穎別致?正如余老師所言:“名師成長的過程,往往是‘集萬千折磨于一身的過程。沒有類似于這樣‘積累的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這樣經(jīng)年累月‘積累的‘折磨,難以養(yǎng)成厚實的底氣?!?/p>
正是有了閱讀的長年積累,有了讀書卡片,有博采眾長,才有了思想深度,才能見解獨特,教學設計才能想得到、放得開、教得活。例如《馬說》中的11個“不”,5個“也”的讀法指導、情感體會,沒有積累之功夫,能從這兩字入手體會作者的“不平”“惋惜”“憤慨”之感情?真是大外著眼,小處著手,有如神來之筆。
閱讀的積累是第一步,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還需要認真研究,最終形成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教法。例如,余老師在積累的基礎上,研究出把玩課文的20多種方法:篇式提煉、章法分析、手法品味、筆法探究、變形閱讀、變體閱讀、課中比讀、課文聯(lián)讀、集合研究、資料助讀……
因為有長期堅持的苦心、耐心、細心、靜心與慧心,因為有在積累基礎上對課文的深加工、巧加工、厚加工,積累和研究才變成了一篇篇課文的創(chuàng)新設計。正是這些創(chuàng)新設計得到同行的認可與推崇,成就了自己教壇名師的地位。
我們萬分羨慕名師的聲望地位,卻萬分不愿意埋頭苦干。我們喜歡便捷的網(wǎng)絡、現(xiàn)成的教案……我們一次次地講解,一輪輪地重復,對于課文沒有更深的理解,沒有自己的見解,有的只是參考資料的說法,別人的講法。我們總在抱怨社會風氣不好、獨生子女難教、學生不喜歡學習,卻很少反思自己。抱怨聲中,我們送走了一屆屆學生,換來了皺紋和白發(fā),青年教師變成了老年教師,這就是我們的變化!
教育是良心活,不誤人子弟是底線。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yè),就要靜下心下,在三尺講臺耕耘。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厚積才能薄發(fā),信手拈來才能侃侃而談。如果你想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如果你想教出特色、教出名氣,那么切記余老師忠告:“用大海般豐富的積累來顯現(xiàn)自己的力量!”
二、教學設計的研究積累是寫作的源泉
講座中,余老師告訴我們,他到2014年8月底,發(fā)表的各類文章已有1500多篇。呆了好久,我也不知該用“佩服”,還是用“震驚”來形容。我們覺得發(fā)表一篇文章比登天還難,對余老師似乎是小菜一碟;我們只在評級無奈時搜索枯腸、百度拼湊,余老師卻經(jīng)常文思如泉涌、倚馬可待;我們以此為苦,余老師卻以此為樂,霄壤之別,原因何在?
再看余老師的講課記錄:2014年5月29日,余老師在洛陽市講了第200堂公開課《范仲淹的故事》。余老師說所謂200堂課,相當于200篇課文,比如多年前講過的《狼》,8種教學方案早已在網(wǎng)上流傳,如今則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比如《陋室銘》,現(xiàn)在的教學方案已經(jīng)是第9次修改版。比如《孔乙己》,有90分鐘的上法,有45分鐘的上法,也有20分鐘的上法。
兩組數(shù)字其實互為因果。正是因為有了對語文的癡迷,才有了同一文章不同角度的創(chuàng)新設計,才有了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例如,僅《孔乙己》一文,余老師就寫出了18篇角度各異的賞析短文:《關于孔乙己的小說基本知識》《說說孔乙己的“長衫”》《孔乙己“臉色描寫”賞析》《茴香豆的妙用》……
余老師說:“工作了幾十年,我就堅持寫作了幾十年。沒有寫作,就沒有我教學工作中的辛苦與快樂,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
余老師1984年10月發(fā)表第一篇文章《多情的省略號》,是對標點符號研究積累的成果;1985年5月發(fā)表的《古代人名種種》,是對古代人名研究積累的成果;1986年4月發(fā)表的《〈分馬〉中的心理描寫》,是對課文細節(jié)描寫研究積累的成果……余老師的寫作從課文短論開始,他說短論最高的成就是2005年發(fā)表于《光明日報》的連載:《教學思路的創(chuàng)新設計》《課堂活動的創(chuàng)新設計》《課堂提問的創(chuàng)新設計》《朗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設計》……仔細研究余老師發(fā)表的文章,大部分以課堂教學研究為寫作內容,如果沒有大量閱讀后的積累,如果沒有積累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能有如此多的寫作素材?將近30年的時間,每年要寫50篇以上,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哪里有這樣的成就?真如余老師所言:“越是有創(chuàng)見的寫作,越發(fā)表現(xiàn)出寫作之前的辛苦積累。越是有充分的寫作,自己創(chuàng)造的資料越是豐富多姿?!狈e累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創(chuàng)新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是思想的升華,思想是名師的財富。正是這幾十年如一日的講學、寫作,才形成了余老師獨特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