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有的視覺藝術設計都具有本身的材料載體,作為一個設計師或者藝術家,需要認真地從材料中認識設計的本質內涵,并在設計中表現材料的存在欲求。
關鍵詞:材料本質;邏輯思維;存在欲求
一、路易斯·康與拱券
“磚,你想成為什么?”
“拱券。”
“拱現在已經不流行了,并且造價很高,并不適用于現在。我可以在你的上面,在洞口的上面做一個混凝土過梁。你覺得怎樣?”
“我想成為拱券。”
這是路易斯·康在與學生討論建筑材料的時候給學生們講的一個有關建筑師與磚的對話。一種強烈的自我存在欲求在磚頭的自我述說中被提出,那就是材料本質特性問題。任何視覺藝術都需要一個物質的載體,哪怕是電腦圖層也有光線和數碼載體。我們在使用材料的時候,有沒有研究過它,關于材料的過去、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等等,有沒有試著去問它,你想成為什么?這個研究過程不僅是一個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過程,更是一個研究發(fā)現材料本質的邏輯思維方式,一個認識他者和客體以及從中極大地反映自身存在的經歷。當現代主義極力倡導功能至上以及形式服務于功能的時候,康卻堅定地認為功能從屬于形式——“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形式是重要和永恒的,功能可以隨形式而變化??祵Σ牧蠠o比了解,受限于缺少鋼材的經濟形勢和自身復古的藝術品位而堅持使用清水混凝土、混凝土和木材、石材甚至紅磚的搭配。沒有高技派的鋼材、塑料和新材料?!拔乙虼苏J為,第一種感覺一定是觸覺。我們所有知覺的產生都與觸覺有關,而視覺則來自于觸覺之美的渴望。去看,只是為了觸摸得更精確?!碑斔胍獙⒐诺涞膱詫嵑裰氐募o念性與現代體現技術的經濟性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混凝土就成為他鐘愛的材料。早期特倫頓更衣室中廉價的混凝土砌塊到了晚期則轉變?yōu)榻鹭悹柮佬g館中溫潤如光的構件,當然這需要極其熟練的模板設計和精細的澆筑過程。在印度管理學院的項目之后,康真正發(fā)揮了磚的結構性能。在理查德樓和唯一神教堂的表皮上仔細地砌了一圈磚,并用磚砌筑了埃克賽特圖書館逐漸収細的外墻??祻钠だ瓋任鞯陌娈嬛刑崛〕龅拇u的秩序貫穿了他的整個設計生涯。作為一種溫暖的材料,木材是作為與混凝土平衡的對立面出現的。在薩爾克生物研究所中,木材作為圍護部分與混凝土脫分開,中間用玻璃縫隔開,實現了承重與圍護的分離。同時木材作為構造的一部分,控制著窗戶的采光與內部的書架。將構造部分與結構巧妙地結合起來是康建筑中最常用的建構方法。
二、彼得·卒姆托與瑞士身體
彼得·卒姆托的父親是一位專門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姆托曾在一位木匠身邊以學徒的身份學習木工相關技術,基于此,一般認為卒姆托從他的父親身上學習到了許多事物,對于材料也有充分的了解。卒姆托自己也領悟到那種不畏艱難的心理,認為工匠應該克服技術上的問題,然后將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態(tài)呈現出來。1963年,卒姆托20歲時進入了巴塞爾藝術工藝學校學習設計,其后到了美國紐約的普瑞特學院學習,在那里,嚴格的工藝訓練使得他清楚地了解到現代主義的想法和感覺。卒姆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棟建筑物對于基地和整體的計劃都有著很周詳的考慮,反映出不同的感受。 每一個作品都反映出人對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間和光線的感覺。卒姆托本身是一個地方主義者,他認為過去的舊有建筑物雖然很好,但新建筑不能一味地模仿或復制舊有建筑,而是應該學習舊建筑材料、氣候和配置的想法。在他24歲的時候他去了許多地方調查學習。“我認為現代建筑必須反映出所附帶的任務和自身本質。建筑不是一輛車或者一個象征,能將其本質顯著地表現出來。在社會中,建筑以自己的語言抵制浪費,贊美精簡?!?/p>
“我認為,建筑語言的結構問題不在于具體的風格。每個建筑均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因特殊的用途而建立,我的建筑試圖回答這一從簡單事實中涌現出來的問題,并且通過盡可能精確的方式表達出來?!痹诘聡鳥ruder Klaus鄉(xiāng)下的一條河邊,卒姆托用112根松木扎了一座“帳篷”似的結構,這個結構成為了一座小教堂內部的模板之后,他取來河沙,以一種當地的方法澆筑,建筑師稱之為“rammed concrete”(夯實的混凝土),每天半米,24天完成。之后在帳篷內部放一把火,在建筑師的控制下,火有節(jié)制地燃燒3個星期,最后火燒焦了木材,墻壁和樹木里的水分也隨之蒸發(fā),內部的模板也自動解拆,松木組成的“帳篷模板”留下了特有的垂直線條。這個過程將內壁熏黑,光通過玻璃管穿過墻壁射入內部,在黑色的空間中,像星星一樣閃耀,傳說墻壁上留著松木味道。建筑師說,他是以四元素(土、水、氣、火)出發(fā)來做這個設計的。
三、材料的本質屬性
路易斯·康在印度管理學院的項目中第一次充分利用磚的特性進行了一次建筑界極大的創(chuàng)新,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對于建筑材料的本質回歸。他在這個校園的設計上完全以磚為材料,巨大的承重磚墻居然拔地而起,赫然越于建筑正立面之上,這些磚砌緩拱構成的墻面開洞以及環(huán)形大開孔體現了無與倫比的磚工技術。穿過這些開孔的光線突出了磚面的紋理,與磚石建筑的永恒的質量相協(xié)調,給整個建筑以無限的寧靜感。用小材料的磚來做大跨度的拱是一個極具勇氣的嘗試,路易斯·康巧妙地用一根鋼筋混凝土梁來拉住抵消側推力,隨著壓力的減少,梁的截面反而可以做到很小。這也正如他的另一個項目薩克生物研究學院一樣,體現了建筑師對材料的本質特性的關注,然后在材料的研究基礎上推導出形式,形式根據材料的特性發(fā)展而發(fā)展,成為什么樣就是什么樣。路易斯·康的建筑就是他本人,建筑使得這個命運多舛的偉大的建筑設計師得以表達,建筑幾乎成了他的全部,他的存在方式以及他生命的意義,在不可度量的靜謐之中他像西西弗斯一樣探索和奮斗,在光明中體現本真的秩序與喜悅。卒姆托在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項目中對于木材的運用有著與路易斯·康異曲同工之妙。他從簡單的概念“休息的房子”出發(fā),建造了那么一座只為人們提供美食、音樂、聊天的木頭的迷宮。整個展覽館的木制的墻壁使用紅松木做為長向的水平材料,而在中間橫向分隔的木頭為白松木。對于木材的一個本質性的探索和利用方式就是整個設計過程中并沒有使用釘子、螺絲釘或膠來將所有的木頭組合在一起,而且所有的木頭都沒經過多余的加工,在展覽結束后還可以被拆卸移到它處,甚至于可以將其原料變賣。卒姆托利用自己對各種材料的研究,用不銹鋼竿與彈簧構件將每一個原始并未加工的木料加壓束縛在一起,從而成就了這幢“木材圍墻(wood yard)”。這個看似環(huán)保的概念在建造中卻體現了設計師對于選材的敏銳性:根據木材的材料屬性,所有的木頭都是被良好地干燥并且在春天被壓縮緊束成墻體,控制結構的預期收縮在120mm左右,從而適應展覽期間的收縮變形,而且不銹鋼竿上的彈簧構件進一步對圍墻起到了很好的調整作用。當然,從材料的屬性中反映著建筑師卒姆托對于瑞士社會的隱喻表現,社會中的變動與適應。建筑師卒姆特稱呼他的展覽館為“Klangk rper Schweiz”(瑞士身體),整個建筑可以為一個共鳴體,因為在屋頂上有寬的鍍鋅電鍍排水溝在下雨之時滴落在上發(fā)出聲音,就好像上帝或是大自然希望在這里發(fā)出聲音與其他的事物產生共鳴一般。
四、結語
在路易斯·康與卒姆托對材料本質的探索過程中,材料在設計中慢慢地展現出來,反映著材料本身的基本屬性,沒有任何的風格、主義、審美,更重要的是在材料簡單的絮語中,還有設計師對于存在本質的精神內省和自我認知。正如卒姆托所說:“材料相互作用,并顯現出各自的光芒,因此材料的組合就帶來一些獨特的東西。材料是無窮無盡的。 同一種材質,可以有一千種不同的處理可能。這就是我所喜愛做的工作,而我做得越久,我越覺得它神乎其神。你總會產生想法——想象著會創(chuàng)作出點什么。 ”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貝爾.靜謐與光明[M].成寒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瑞士]彼得·卒姆托.思考建筑[M].張宇譯.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3][瑞士]彼得·卒姆托.建筑氛圍[M].張宇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姚雅夢,南京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碩士,研究方向:漆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