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洛麗塔》是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作品中最受爭議也最具影響的小說。一經(jīng)出版,立即引起轟動。雖然這種轟動曾夾雜著巨大的責備與批判,但不可否認《洛麗塔》在備受爭議中的“經(jīng)典”性。貫穿《洛麗塔》整本書的主線為兩條,其一為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情感走向,其二為洛麗塔的成長。兩條明暗線索的相互融合,使《洛麗塔》的邏輯和敘事錯落有致,讓讀者感受到了亨伯特的瘋狂和一個豆蔻年華女孩的成長。本文主要從女性成長小說視角探討女主人公洛麗塔在短暫生命中從天真無邪到理性成熟的成長歷程。
關鍵詞:《洛麗塔》 成長 女性成長
《洛麗塔》是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所有作品中最受爭議也最具影響的小說?!堵妍愃纷?955年問世以來備受關注。作品中的倫理問題、寫作方法、語言風格、敘事技巧等都是學者們探究的對象。小說描述了一段中年男人與少女的畸形戀。女主人公洛麗塔的形象深入人心,眾多學者對納博科夫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進行了不同理論視角的剖析和解讀,但很少有人對小說中少女洛麗塔的成長歷程給予關注?!堵妍愃返谋瘎⌒?,不僅在于小說本身有違倫常的設定,同時在于洛麗塔成長中的轉變,洛麗塔的艱難成長歷程給小說帶來了更多的現(xiàn)實意義,留給人們深深的思考和探索。在解讀《洛麗塔》的女性成長小說前,首先應對《洛麗塔》的成書背景及研究現(xiàn)狀有所了解。
一 《洛麗塔》的成書背景及研究現(xiàn)狀
《洛麗塔》是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代表作,被批評界推崇為后現(xiàn)代經(jīng)典之作。納博科夫1899年出生于一個富裕顯赫的俄國貴族家庭,1917年爆發(fā)二月革命后,納博科夫一家乘船離開俄國,在克里米亞生活了一年半的時間。之后,隨著克里米亞白軍起義的失敗,納博科夫全家前往歐洲西部。1940年,為躲避納粹軍隊,又舉家前往美國。每年夏天,納博科夫都會在居住地附近的山脈收集蝴蝶,在此期間他完成了《洛麗塔》的小說寫作。小說的主要人物設定為法裔美國人亨伯特和少女洛麗塔。亨伯特少年時期的初戀早夭,使得亨伯特對少女情有獨鐘。偶然的機會亨伯特發(fā)現(xiàn)了未成年少女洛麗塔,為了接近她,亨伯特設法成為了洛麗塔的繼父。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感情無法自拔,在間接導致洛麗塔的母親車禍去世后,帶著她在美國各地游歷,實際上是在逃避罪責。最終,洛麗塔還是離開了他。1950年17歲的洛麗塔因難產(chǎn)而死,而亨伯特則在槍殺拐騙洛麗塔的奎迪入獄后因血栓病死于獄中。小說中女主人公名叫桃樂莉·海茲,洛麗塔為西班牙文發(fā)音的小名,被用作書名。
《洛麗塔》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閱讀《洛麗塔》對讀者來說最初往往是一種道德考驗,但如果一直糾結于道德,就會誤讀納博科夫寫作的本意?!堵妍愃返某霭婧烷喿x史,使作者和小說本身受到了足夠多的誤解。由于故事設定問題,小說《洛麗塔》最初并沒有通過審查,多次遭到美國出版商的拒絕,最后納博科夫不得不將其交給巴黎專門出版色情書籍的奧林比亞出版社,直到1958年《洛麗塔》才在美國出版。之后,很快在《紐約時報》暢銷書中躥升到第一位。出版后《洛麗塔》的暢銷使“洛麗塔”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名字,同時也使其成為從美國現(xiàn)代社會消失的名字,沒有家庭再愿意讓自己的女兒叫“洛麗塔”。
關于《洛麗塔》的研究,視角多元,成果頗豐,大部分集中在現(xiàn)實主義、新歷史主義、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批評,以及互文性或比較研究、語言風格、各種主題和敘事學研究等,但對《洛麗塔》中比較明顯的女性成長主線研究并不多。女主人公洛麗塔從十二歲到十七歲短短的五年中完成了其從天真的女孩到理智的女人成長的人生歷程。從成長小說的角度解讀《洛麗塔》,具有很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也有利于從女性成長的主題加深對小說的理解。
二 《洛麗塔》女性成長小說解讀
成長小說與其他類型小說一樣,有其鮮明的特征。成長小說內(nèi)容主線為人物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通常為青少年,具有親歷性,能夠對個人的成長體驗和心理變化有所反映。天真的主人公在難忘的經(jīng)歷中,最終向成熟邁進。成長小說往往是揭示主人公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成長小說符合人們的思維邏輯和心理特點,長期以來各國作家們最喜歡的題材之一便是成長小說。童年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十分自由的階段,這個時期的他們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不會刻意隱藏自己的情緒,簡單、隨性。最初的洛麗塔,正是這樣一個女孩?!堵妍愃肥桥魅斯拿郑`動而叛逆,自覺獨立、成熟,但在很多事情上卻表現(xiàn)出依賴與天真無知。《洛麗塔》整本書以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情感發(fā)展變化為明線,以洛麗塔的成長為暗線。洛麗塔在綠綠的草地上趴著,不斷敲動的雙腿可以看出她的調(diào)皮,眼神是不自知的無所謂,透過被水灑濕的身體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她正在成長的美好女性軀體。這就是洛麗塔的出場,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對洛麗塔的描述已經(jīng)表明她像美麗的小花一樣需要在灌溉中成長。正如小說中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描述,在他眼中,洛麗塔生機勃勃、變幻莫測,與一般的十二三歲孩子一樣活潑,這一時期的洛麗塔有如帶著光環(huán)的仙女,照亮了亨伯特荒蕪的心。
洛麗塔生長在缺失父愛的家庭里,從小在母親身邊長大的洛麗塔對外面的世界既陌生又好奇。亨伯特一步步地接近洛麗塔,這個中年男性的出現(xiàn)喚醒了洛麗塔內(nèi)心缺失的一面,她本能地走向亨伯特,對這個外貌英俊、舉止優(yōu)雅的男人,洛麗塔的兒童好奇本性顯露無疑。此時的洛麗塔是天真無邪的?;谛睦砦?,洛麗塔很喜歡與亨伯特在一起玩,但對亨伯特的真正意圖并不能完全看透。童年時期的懵懂,是洛麗塔后來痛苦生活的伏筆。小說中很大篇幅都在描寫洛麗塔與亨伯特的旅行,沿襲了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故事結構,使洛麗塔在旅行中經(jīng)歷各種事件從而獲得新的人生感悟逐漸成長起來。洛麗塔的快速成長主要在母親死后,與繼父亨伯特的兩次旅行期間。洛麗塔的母親得知丈夫與自己結婚的真相后,在奔跑中不幸車禍身亡,洛麗塔由此開始了與繼父在美國的公路上的旅行。洛麗塔在母親死后被繼父帶離拉姆斯代爾的家后就不曾再回去過。這種不能回頭的旅程,從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無法回頭的象征,過去對于洛麗塔來說剩下的唯有或美好或痛苦的回憶。
旅行的開始源于亨伯特的蒙蔽,洛麗塔在這一階段尚處于童年無意識時期。雖然洛麗塔認為自己很成熟,但實際上仍然帶著孩子般的無知。亨伯特的友好,是洛麗塔同意出行的主要原因。洛麗塔成長在缺乏父愛的環(huán)境中,而亨伯特作為她名義上的繼父一直以來都可以滿足她的任何意愿,她對亨伯特可以說絲毫沒有防備。旅行開始前,洛麗塔可以在亨伯特面前無所顧忌地做她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即使偶爾對亨伯特所表現(xiàn)出的抵觸情緒,也帶著孩童的任性,最終都會在亨伯特的威脅下不得不屈從。但在這次的旅行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洛麗塔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她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逐漸從懵懂中蘇醒,看到了亨伯特的真正目的,對與繼父一起生活開始產(chǎn)生厭倦。洛麗塔開始想要逃離亨伯特的掌控,她的這種心理變化和成長催使她對劇作家的愛戀更加強烈。為了從亨伯特的身邊逃脫,洛麗塔面對亨伯特時開始采用聰明而有技巧的方式。美麗的洛麗塔面對亨伯特的逼問,僅僅狡猾地一笑,微微翹起唇角,便能夠俘獲亨伯特。
旅行的第二階段對洛麗塔來說,是其成長的重要時期。相對旅行初期中與亨伯特的相處方式,洛麗塔在此次旅行中有了更明確的思想意識,對待亨伯特時盡量采用迂回方式,避免與亨伯特有正面沖突。她學會了有計謀地擺脫亨伯特的控制,編造一些亨伯特察覺不到的理由擺脫亨伯特控制范圍,為逃跑默默地做準備。洛麗塔的表達方式也一改童年時期的蠻橫無理,盡量使自己的表達更加理性,在平和的狀態(tài)下對抗亨伯特。洛麗塔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逐漸抱著內(nèi)心對真愛的渴求快速成長起來。在最后一次與亨伯特的見面中,洛麗塔的成長痕跡在書中有了直白而確切的表現(xiàn)。當時的洛麗塔已經(jīng)懷有身孕,面對這個她曾經(jīng)認為害死她母親還想毀掉她的男人,給予了寬容的態(tài)度。雖然與亨伯特在一起的日子生活更加舒適,但她卻不再像童年時期那樣可以被亨伯特的金錢等誘惑所俘虜,她堅定地拒絕了亨伯特的邀約。此時的洛麗塔對丈夫滿懷忠誠與信任,對于未出世的孩子渾身散發(fā)著溫柔的母愛,這些都表明洛麗塔已經(jīng)從當初的不諳世事、肆無忌憚的女孩脫變成長為可以風輕云淡面對事實的成熟女人。
成長小說中,必不可少的建構要素是她成長中貫穿的具有轉折意義的人與事。在洛麗塔十七年的人生中,除了母親,促使她快速成長的便是亨伯特與奎迪。洛麗塔的成長同時體現(xiàn)在對待奎迪的態(tài)度上。雖然奎迪玩弄了她的感情后又將她拋棄使其在愛情里受了傷,但她對奎迪仍然保留著愛情,卻能理性地選擇遠離。從洛麗塔的成長過程中,可以看出《洛麗塔》其實是一部女性成長小說。洛麗塔的成長與其他女性成長小說一樣,離不開感情、愛情與婚姻等關系,這些與其心理變化密切相關的因素促使她的思維模式與語言模式均發(fā)生了變化。由此,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洛麗塔的成長軌跡。洛麗塔對亨伯特的接近來自于其天性中的戀父情結;為了追求真愛,她設法從亨伯特身邊逃脫走向奎迪;但當她意識到奎迪并非真正地愛自己時,已經(jīng)逐漸成熟的洛麗塔選擇了放棄,最終洛麗塔嫁給了一個普通年輕人。她的婚姻并非出于愛,僅僅是她年紀輕輕經(jīng)歷了各種跌宕起伏后對平靜生活的渴望。心理成熟后的洛麗塔選擇了這種沒有太多激情的生活,卻前所未有的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這種從叛逆、暗涌歸于滿足、平靜的心態(tài),正是洛麗塔成長的心理寫照。
“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與其說《洛麗塔》是一部批判之書,不如說她是一部女性成長小說。對于年輕的洛麗塔來說,十七年的人生無疑是個悲劇,但在她短暫倉促的生命中我們?nèi)匀豢吹搅寺妍愃诔砷L過程中的鮮明轉變。
參考文獻:
[1] 王新春、陳琳:《洛麗塔——美麗蝴蝶的“繭”》,《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2]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 田俊武:《納博科夫的旅行生涯與〈洛麗塔〉中的旅行敘事》,《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4] 姜煒:《思潮的迷宮 想象的越界——論〈洛麗塔〉的后現(xiàn)代文化特質》,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5] 張素娟:《主體欲望在三界中的輪回——對〈洛麗塔〉拉康式的解讀》,《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9期。
[6] 牛志萍:《梨花海棠爭嬌艷,可憐最終同凋謝——〈洛麗塔〉中男女主人公悲劇根源及意義分析》,《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年第4期。
[7] 羅桂保、陳美齡:《欲望的悲劇、愛情的哀傷——評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甘肅高師學報》,2008年第11期。
[8] 朱毅、晉剛:《教育的尷尬——試究〈洛麗塔〉悲劇性結局背后的深層原因》,《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第11期。
[9] 蓋建平:《“在更安全的世界養(yǎng)育更好的一代”:——再論〈洛麗塔〉的道德主題》,《俄羅斯文藝》,2013年第7期。
(張學敏,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