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們認為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具有區(qū)位、人才、政策、智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建議通過調動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及民間力量等路徑來實現在羌區(qū)學校教育中有效地傳承民族文化。
[關鍵詞]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北川羌族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5)05-0068-06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羌族自治地區(qū),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具有區(qū)位、人才、政策、智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對于傳承民族文化具有良好的基礎。我們建議通過調動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及民間力量等路徑來實現在羌族地區(qū)學校教育中有效地傳承民族文化。
一、羌族傳統文化輯要
羌族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這里主要介紹羌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羌族語言、宗教信仰、藝術方面的內容,以對羌族文化具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
(一)羌族語言
羌族在歷史上始終處于不斷遷徙和被融合的過程中,眾多部落的羌語中詞匯不斷增加,直接導致了羌族不能對自己民族的語言進行統一和完善的問題,甚至是在相鄰村寨之間的語言也不完全相通。這種語言上的差異既反映出羌語在本民族語言交流中的某些語言障礙,也反映出歷史給羌族帶來的豐富的語言地區(qū)特色。[1]以羌語為主導語言或只說羌語的羌人主要分布在茂縣、汶川等地的偏遠地區(qū)。據《石縣志》記載:羌族人在清乾隆年間均會說羌語,但是隨著羌區(qū)與外界交流機會的增加以及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很多人被迫放棄羌語而學習漢語,使得羌語在后來羌族的發(fā)展歷程中始終處于衰敗的境地,以至于出現“羌語告急”論。[2](P.21)
為了改變羌語即將消失的狀況,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羌族創(chuàng)制文字的工作便提上了日程。但是,為羌族制定文字的工作幾經轉折,卻沒有持續(xù)下去??墒?,有85.2%的羌族學生卻表示愿意學習新羌文,[3](P.1-3)反映了羌族民眾傳承民族語言文字的愿望和信心。
(二)羌族宗教信仰
羌族自古信奉萬物有靈,至今仍然保留著多神信仰。這種多神信仰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30多種,即一是自然界諸神,如天神、地神等,屬于自然崇拜;二是家神,屬于祖先崇拜;三是勞動技藝神,如建筑神、石匠神等,反映手工業(yè)受到特殊尊敬;四是各寨的寨神,即地方神,有陰神、陽神、正神、邪神和碉神等。[4](P.186)
羌族宗教信仰的另一種重要表現就是釋比文化。在羌族地區(qū),釋比作為人神溝通的中間者,扮演著重要角色。釋比還是羌族文化的傳承人,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在羌族民族文化傳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羌族藝術
作為羌族非物質文化核心的羌族藝術為羌族傳統民族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羌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表現在建筑、樂器、舞蹈、文學等方面。
羌族的建筑藝術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羌族傳統建筑最重要的表現便是羌碉及羌寨。羌碉一般建于房側、村落和要隘處,有房碉、寨碉、戰(zhàn)碉之分,這種碉樓異常堅固,有的甚至保存了千余年。汶川地震后,碉樓開始受到外界的關注,并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笛是羌族樂器的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唐詩中“羌笛何須怨楊柳”就是一種表現。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羊皮鼓、口弦、盤鈴等具有羌民族特色的樂器也為羌族的樂器大家族增加了特色。
羌族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羌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內容、形式、風格、特點均具有很濃重的生活氣息,包括自娛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禮儀性舞蹈、集會性舞蹈四類,主要有“莎朗”、“羊皮鼓舞”、“盔甲舞”、“集會舞”等。
羌族在歷史上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學作品主要靠年長者口授身傳來傳承,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羌族神話,如《洪水潮天的故事》、《白石神的故事》等;羌族民間敘事詩,如《羌戈大戰(zhàn)》等[5](P.26);羌族民間故事,如《黑虎將軍》、《一朵花》等;大禹王的傳說,如《石紐投胎》、《夏禹王的傳說》等。
此外,羌族藝術還包括羌族民歌、羌族刺繡和挑花工藝、羌戲服飾等方面。
二、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優(yōu)勢
北川羌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具有區(qū)位、人才、政策、智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和良好條件。
(一)北川羌族自治縣具有區(qū)位優(yōu)勢
1.北川是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
2003年7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2006年2月18日,北川羌族自治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北川羌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為北川羌族自治縣實行區(qū)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據。北川羌族自治縣是除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外最大的羌族聚居區(qū),北川羌族自治縣在汶川地震前的羌族人口有9102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6.7%;截至2012年末,北川羌族自治縣總人口共24.13萬人,其中羌族人口共有83945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5.16%。[6]雖然北川羌族自治縣較地震前羌族人口有較大幅度的減少,依然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區(qū)。
2.在校羌族學生比例較大
北川羌族自治縣各學校中羌族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如北川中學在校學生共有3172人,有羌、回、藏、彝等民族學生,其中50%為羌族學生;①七一職業(yè)中學在校生有3200多人,其中大部分為羌族學生。②永昌小學1536名在校學生中有49%為羌族學生,占學??側藬到话?③永昌幼兒園的1100多名在校學生中,羌族學生比例高達60%。④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學校中,羌族學生比例較大,對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優(yōu)勢。
3.傳統文化保存相對完整
在北川羌族自治縣中,羌族傳統文化被相對完整的保存下來,如民間文學中的大禹的傳說、羌戈大戰(zhàn)等被人們口口相傳;羌歌、羌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羌族飲食等隨處可見;民間習俗活動豐富多彩。2014年1月,國家民委公布的《“十二五”時期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名錄村寨名單》中,北川羌族自治縣就有擂鼓鎮(zhèn)貓兒石村和青片鄉(xiāng)高峰村布埡羌寨兩個村寨入選。
(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政策優(yōu)勢
1.國家頒布相關政策,大力保護羌族文化
汶川地震前,羌族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瓦爾俄足節(jié)、卡斯達溫舞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羌族羊皮鼓舞、多聲部民歌、羌繡和羌歷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汶川地震后,溫家寶總理強調“要保護好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的古老文化和文明”。[7]2008年11月,文化部制訂了《羌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規(guī)劃綱要》,將北川羌族自治縣劃入實驗區(qū)的重點保護范圍內,并將羌族建筑、民俗、服飾、文學、語言等劃入羌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的核心內容。
2.地方政府積極執(zhí)行國家政策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北川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保護和傳承羌族傳統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6月3日,四川省文化廳公布了《羌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初步重建方案》,將北川羌族自治縣等規(guī)劃在內。10月,綿陽市推薦以“大禹的傳說”為代表的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最終“大禹的傳說”、“羌戈大戰(zhàn)”等共7項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綿陽市及北川縣政府還啟動國家級、省級羌族“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緊急申報工作,推薦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些措施都為保護和傳承羌族傳統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撐。
(三)北川羌族自治縣具有民族人才優(yōu)勢
1.民間傳承人數量較多
根據2009年的統計,北川羌族自治縣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0多人,他們經常在羌族博物館等地舉行活動,有利于羌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另外,北川羌族自治縣完善了四級名錄體系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工作,設立了傳承人傳承基金,并為他們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為傳承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傳承條件,[8](P.19)使很多人愿意學習并傳承民族文化。
2.學校擁有懂羌文化的民族教師
教師作為課程實施者,他們的價值觀決定了其對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9](P.125)北川羌族自治縣的羌族教師是學校教育中傳承羌族傳統文化的主力,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熟練地掌握了羌族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對本民族有著深厚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他們有條件且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羌文化課程的教學當中,并使學生能對羌族傳統文化產生學習的興趣。
(四)專家學者積極倡導與支持的智力優(yōu)勢
1.國內高校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與支持
保護與傳承羌族傳統文化得到了國內高校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2012年,西南民族大學“羌學研究中心”經四川省社科聯批準為省社科研究重點基地,先后申請到多項羌族重點研究項目,如蔣彬主持的國家民委項目“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陶斯文主持的文化部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節(jié)日志·瓦爾俄足”、張世均主持的四川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白珍主持的四川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羌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等,均取得豐碩成果。另外,學者們還針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發(fā)表論文、出版專著等,如張?zhí)烀靼l(fā)表的《基于文化傳承的民族地區(qū)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以羌族地區(qū)為例》一文,提出了開發(fā)校本課程是羌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措施等,這些研究成果為保護和傳承羌族傳統文化奠定了豐厚的理論基石。
學者們還經常召開學術交流與研討會,為保護和傳承羌族文化建言獻策,如西南民族大學羌學研究中心每年都召開羌學學術研討會等。這些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對推動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研究發(fā)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民間學者的積極倡導
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關乎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般氪ǖ卣稹焙螅袊耖g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羌族文化研究專家李紹明等數十位專家召開了“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座談會”,并發(fā)出《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倡議書》,呼吁“讓古老的民族文化傳統世代賡續(xù)?!盵10]眾多的民間學者積極倡導全國人民以重視民族文化為己任,并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三、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傳承羌文化的有效路徑
民族文化傳承一定要遵循文化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且文化傳承的關注點不應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豐富的內涵。我們建議通過調動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及民間力量等路徑實現在羌族地區(qū)學校教育中有效地傳承民族文化。
(一)政府主導,為學校教育傳承羌文化提供保障
1.政策與資金的支持
民族地區(qū)經濟相對落后,教育經費與資源較為短缺,國家應將羌文化傳承納入規(guī)劃方案并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各級政府應確保制定的政策與北川羌區(qū)地方實際相符合,并能得到落實。針對目前羌區(qū)內學生在讀完九年制義務教育后面臨的高中輟學現象,政府應擴大學生教育經費優(yōu)惠政策,減輕學生家庭負擔,增加學生的入學率,使羌族學生能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針對羌區(qū)學校學生升學的問題,政府應在羌區(qū)中小學適當恢復羌語教育,增加羌語水平考核指標,并在升學時對學習羌語的學生給予一定優(yōu)惠政策。
2.保護民族文化傳承人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指出: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特別依賴創(chuàng)造、享有和傳承這一遺產的群體。[11](P.127)因此,我們在傳承民族文化時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將工作著眼點放在對傳承人的保護上。首先,應制定保護文化傳承人的相關政策文件,對傳承人的保護應有政策依據。其次,對羌文化傳承人進行普查,確定傳承人人數,建立文化傳承人保障機制。再次,設置與傳承人相應的職稱和職位,使傳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文化傳承人傳承羌文化的積極性,使羌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效傳承。
(二)學校重視,為學校教育傳承羌文化提供場所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行教師績效考核
羌區(qū)學校的部分教師主動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不強是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障礙。對此,學校應通過提高教師待遇等措施吸引更多優(yōu)秀師范畢業(yè)生來羌區(qū)學校工作,同時應把羌文化傳承人引入到中小學做羌族文化課程的兼職老師,解決學校師資缺乏和結構不當的難題。羌區(qū)學校應通過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將教師傳承羌文化的有關工作納入考核指標,作為教學質量考核、評優(yōu)、晉升職務的條件之一,甚至可以考慮實行“一票否決制”,以強調對羌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視,[12](P.125)改變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唯一指標的做法,提升教師傳承民族文化的積極性。
2.編寫校本教材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基于文化傳承的少數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應強化民族地區(qū)學校教師開發(fā)校本教材的自覺意識,全面考慮校本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和地域的差異性,逐步細化較為籠統的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此前已有羌區(qū)學校把體現羌族特色的內容編入校本教材,如北川縣曲山鎮(zhèn)小學在2003年就已組織編寫了小學音樂校本教材《羌音》;[13](P.295)北川中學與天津體育學院共同編寫的《羌族體育特色校本課程讀本》、北川中學編寫的美術與通用技術特色教育項目用書《魅力羌繡工藝》等校本教材。[14](P.42)但羌區(qū)學校編寫的校本教材質量參差不齊,這是校本教材得不到推廣的重要原因。因此,學校在編寫校本教材時,應盡量吸收優(yōu)秀民族文化成果,突出羌區(qū)學校特色、羌族地區(qū)特色等,內容要豐富多彩。另外,學校還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主體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編寫相應的羌族文化校本教材。
3.制定與羌族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和靈魂,被列入課程的文化就有可能被傳承、發(fā)展,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具體化。[15](P.259)因此,羌區(qū)學校除了要開設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外,還要開發(fā)地方課程。[16](P.61)學校應加大羌文化課程開發(fā)的力度,逐步增加羌文化課程在學校全部課程中的比例,增加羌文化課程數目,如羌語課、工藝課、音樂課、舞蹈課、體育課等,將羌族的語言、文學、歷史、藝術、風俗習慣等各方面都納入其中,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羌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增進教師對羌族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4.重視開展與羌文化有關的一系列活動
在羌區(qū)學校,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有關羌文化的活動,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民族文化,獲得本民族文化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和價值觀。如在開展大型文藝匯演活動時,鼓勵學生表演羌族的歌舞、樂器,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羌族傳統藝術的熱情;將羌族傳統體育項目帶進學校體育課堂中,在課間操時讓學生跳莎朗、鍋莊等;學校通過舉辦校園羌文化藝術節(jié)的形式來向學生展示羌族傳統文化,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羌文化作品等,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羌族傳統文化的熱情。
5.借助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在現代社會中,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學校以媒體技術為依托來實現傳承民族文化已成為一種可行方法,如學校借助校園廣播、電視節(jié)目、網絡平臺、多媒體展演等媒介進行羌族文化教學活動,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與縣電視臺合作,以師生互動的形式開設羌族文化欄目,配合學校教學活動。
(三)教師積極參與,為學校教育傳承羌文化提供智力
1.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參與羌文化的傳承
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關鍵是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從內在深層次去拓展和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投身羌文化的傳播中,既要口傳身教,教會學生羌語、歌舞和技藝,還應穿插講授蘊含其中的文化知識。如在音樂課堂上講解羌歌的文化內涵;在歷史課中讓學生了解羌族的發(fā)展史等,讓學生領略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體現學校教育中傳承羌文化的功能,培養(yǎng)羌族學生的民族情感。
2.教師在課余積極參加相關羌文化知識的培訓
少數民族和西部地區(qū)教師隊伍建設要把培養(yǎng)、培訓“雙語”教師作為重點,建設一支合格的“雙語型”教師隊伍,要大力推進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學。[17]但是,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教師的培訓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各科教學而忽視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傾向。因此,學校要加大對相關教師培訓的支持,盡可能爭取到民族高校培訓與進修民族文化理論,擴展羌文化知識,提高民族文化課程教師傳承民族文化的能力。
(四)家長及學生理解,為學校教育傳承羌文化掃除障礙
1.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工作
學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性,與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和影響、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家長積極配合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長可以有意識的通過示范、講解等方法把羌族傳統的物質文化(飲食、服飾、建筑等)和非物質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意識等)傳授給子女,如女孩通過母親的言傳身教學習羌繡等技藝,懂得民族服飾的樣式、圖案、色彩的特定含義;男孩向父親學習生活用品制作等技藝,熟知民族的耕牧文化、宗教儀式和風俗習慣等。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傳承民族文化的相關活動,對子女形成重視民族文化傳承的示范作用。
2.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作為接受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主體——學生應積極響應政府和學校的號召,參加各項民族文化傳承的活動,培養(yǎng)對民族特色文化的興趣愛好。如學生在學校開設的羌文化課上要積極參與各門課程的學習,形成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在課余時間,學生應積極參加民族文化傳承的實踐活動,如北川中學通過舉辦校園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來展示羌文化;七一職業(yè)中學通過與和諧旅游發(fā)展公司合作銷售學生制作的草編、羌繡;永昌小學組織學生參加縣市級羌族特色節(jié)目表演等。這些活動既為學生參與傳承羌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又培養(yǎng)了學生對羌民族文化的熱愛。
(五)民間人士助學,為學校教育傳承羌文化提供助力
1.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學??梢园凑铡爱a”為依托、“學”為中心、“研”為紐帶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探索羌文化教育與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道路。職業(yè)技術學校應通過建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校企合作辦學,在企業(yè)建立學校的培訓實習基地,在學校建立企業(yè)的定向產品專業(yè)班,學生參與企業(yè)的文化創(chuàng)意活動等。[18](P.43)
2.成功人士的助學
傳承民族文化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但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積極資助。北川羌區(qū)很多學校都面臨著教學資源缺乏的困境,直接影響到學校傳承民族文化的質量。社會成功人士,尤其是羌族中的成功人士可以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向學校捐助資金或圖書資料。成功人士的助學不僅可以幫助學校解決部分困難,還可以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影響,樹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并積極投身于傳承羌文化的活動。
(六)媒體廣泛宣傳,為學校教育傳承羌文化提供喉舌
1.傳統媒體
廣泛傳播民族傳統文化,離不開對媒體宣傳平臺的依托。在傳承羌文化時,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媒體資源,如創(chuàng)辦校報、???,以每期一個節(jié)目專欄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羌傳統文化。此外,學校的廣播站、電視臺等可以在傳承羌文化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開設訪談節(jié)目、專欄介紹、制作羌文化宣傳片等,以此推動羌文化的廣泛傳播。
2.網絡新媒體
網絡新媒體的出現,使民族文化的傳承再增添新的路徑。學校可以利用互聯網、QQ、微信、微博、微話等新型網絡平臺增設羌族文化板塊或欄目,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示羌族文化。[19](P.240)校園網站介紹羌族文化及羌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等內容,可以以視頻播放及下載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傳播。
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應該抓住國家重視對羌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時機,充分利用北川羌族自治縣進行羌文化傳承的各種優(yōu)勢,在學校教育中通過各種路徑傳承羌文化,使羌文化在新時期得到弘揚與光大。
注釋:
①白珍、張世均、鐘婷婷、李兵等2014年1月8日對北川中學的調研訪談。
②白珍、張世均、鐘婷婷、李兵等2014年1月8日對北川羌族自治縣七一職業(yè)中學的調研訪談。
③白珍、張世均、鐘婷婷、李兵等2014年1月8日對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小學的調研訪談。
④白珍、張世均、鐘婷婷、李兵等2014年1月8日對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幼兒園的調研訪談。
參考文獻:
[1]徐平,徐丹.東方大族之謎——從遠古走向未來的羌人[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1.
[2]楊杰宏.羌族口頭傳統的災后境遇及思考[J].民族學刊,2013,(6).
[3]寶樂日.羌族語言及新創(chuàng)文字在學校教育領域使用現狀研究——汶川縣、茂縣中小學調查個案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3).
[4]《羌族簡史》編寫組.羌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徐學書.戰(zhàn)爭“遲戈大戰(zhàn)”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11).
[6]北川政務網:人口與民族[EB/OL].http://www.beichuan.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59.
[7]成衛(wèi)東,李寅,陳鼎波.溫家寶:要保護好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的古老文化和文明[N].中國民族報,2008-05-26.
[8]郭鳳鳴: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調查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0,(2).
[9]王小琴、邱小芳.多元化與民族性:羌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J].宜賓學院學報,2013,(8).
[10]隋笑飛.馮驥才等發(fā)出倡議: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01/content_8296793.htm.
[11]賈銀忠.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張世均.論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災后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09,(2).
[13]吳定初,張傳燧,朱晟利.羌族教育發(fā)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4]張木元,方林.傳承羌族文化彰顯學校特色—北川中學校本課程的規(guī)劃、開發(fā)與教學[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2).
[15]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6]寶樂日.地方課程—少數民族地區(qū)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載體[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17]新華網.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民族教育的決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8/19/content_529823.htm.
[18]蔣彬.羌族地區(qū)文化產業(yè)現狀、問題與對策[J].民族學刊,2014,(6).
[19]余丹,袁琳蓉,蔣彬.羌族民族文獻價值及開發(fā)利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9).
收稿日期:2015-09-07 責任編輯:許瑤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