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美 何平
內(nèi)容摘要:微課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教學手段,它是完善知識傳授方式的一種新的嘗試,也彌補了班級制教學的一些缺陷,如學生可能會精神不集中、教師備課不充分、再次備課無法呈現(xiàn)等問題。
關鍵詞:微課 語文教學 作用
一.擴展了語文教學空間
與語文相關的一些教學活動離不開課堂,故會受特定時空的限制,學校往往要安排一定的空間與時間,而微課則是一個既獨立又可與課堂融合的手段,它可使課堂教學的部分知識細致化、經(jīng)典化,很好地解決了時空的問題,讓教學變得更加游刃有余,如每年寒暑假,都可以給學生制作一些微課,可以隨時讓學生進行學習,溫故而知新。
高中三年語文教學的主要形態(tài)是:高一、高二主要是新授課,而高三主要是復習課。在這些階段中,微課都有其使用價值,高一、高二階段新授課,有很多古文的講授,我們可以將這些古文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分單元制成一些微課,如諸子百家的思想,可以選取一些典型內(nèi)容作為材料進行制作,如孔子、孟子、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比較他們學說的異同,讓學生對儒家思想有更全面的認識??鬃邮侵鲝埲收枷?,而孟子是主張“義”的重要性,他的經(jīng)典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他的“義”的主張,而荀子則是提出了“禮”,認為人的一些社會行為是受后天的禮節(jié)所影響,人的行為是可以發(fā)生變化的。另外,孔子、孟子、荀子對于人性善惡也有著不同的認識,孔子認為人是性相近而習相遠的,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如果把這些文化的精髓部分呈現(xiàn)給學生,對于他們的思維會有很大的啟發(fā),他們對生活的認識也會更加客觀。
二.教師更加專業(yè)化
教師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必須尋找較好的增加自身專業(yè)知識的手段,平時因為工作較忙,又因為人都有惰性,所以很多老師得過且過,而且學校也沒有這一項的具體考察,而微課的制作則需要教師較為熟練地掌握一些知識,而且這些知識最好是能夠成系統(tǒng)的,并且可以很好地被貫通起來,如講到韓愈的《師說》時,可以制作一個有關韓愈及他所處時代為什么會因為從師的問題而發(fā)生爭吵的微課,這些內(nèi)容課堂上因為時間的原因,很多材料無法細細地展開,而通過微課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進行展示,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仔細體會與理解,因為當時那個時代依然受到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影響,很多貴族可以不用拜師學藝就可以因襲官職,所以很多貴族不重視老師的作用,而隨著唐代科舉考試的成熟,一些寒門有了從政的機會,他們開始改變了朝廷的政治生態(tài),他們十分注重恢復從師問道的傳統(tǒng),所以以韓愈為首的一批文人,他們十分重視教師的作用,如柳宗元,他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闡明了老師的作用,而且他們在生活中也是這么做的,如果同學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會很容易地理解為什么《師說》中講到那些貴族一聽到,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了。
三.微課也可以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資源
語文微課的錄制,可能會更加寬泛,不一定都是由知識很充足的學生錄制,如果一些有天分的孩子也可以積極參與,如一些學生的朗讀能力很好,他們就可以來錄制一些朗讀視頻,特別是一些散文以及詩歌的朗讀,這樣就可以擺脫時空的束縛,讓好學生的優(yōu)美嗓音作為一種教學資源保留下來,而且可以鼓勵學生去珍惜并使用這些上天給他們的天賦。
教師也可以通過微課,組織學生的詩歌朗讀大賽,而且不一定要學生到現(xiàn)場參加比賽,只要他們有時間,就可以到教師辦公室進行錄制,避免學生因為怯場造成的失真,如果能夠有專業(yè)人員進行指導,他們的效果會更好,有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真實水平,這樣的活動,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本班學生的語文真實水平,避免了只是對知識的評價,讓學生的語文天賦得到真正的發(fā)現(xiàn)與使用,讓語文的考察更加完善,也為學生更好學習語文及運用語文提供了發(fā)展方向,擴展了語文的運用層面,避免了語文學習的平面化,因為語文是由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組合而成的,如果能夠?qū)W生的立體層面開發(fā)出來,對于他們將來的發(fā)展會起到重要作用。
學生也可以在教師制作的微課的基礎上,自己去尋找材料,進行完善與補充,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資料積累下來,他們可以帶著平板電腦隨時學習,也有助于他們利用一些寶貴的課外時間,此外,他們可以針對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在課堂上或者課下進行詢問質(zhì)疑,有利于學生與教師的思想進行深度的碰撞,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疑惑,在原來的微課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并重新給學生們學習,也讓教師對所講授的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是一種雙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