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鳴
摘要:本文基于在大教育觀視閾下對小學德育學科教研組建設的調研,針對調研過程中對德育學科教研組組建情況的基本認識,以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德育學科教研組的建設出現(xiàn)的問題,最終提出了德育學科教研組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大教育觀;思想政治教育;教研組建設
一、大教育觀視閾下德育學科教研組建設情況的基本認識
基于三所學校德育學科教研組建設調研,對于新課程改革以來的教學精神和要求的落實和貫徹情況比較成熟,基本能夠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融入到學校教學體制的建設、教學管理與教學任務的實施當中,基本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德育為先,各學科均衡發(fā)展”的辦學理念,這才是真正的大教育觀之體現(xiàn)。同時對本學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較過去有了重新而深刻的認識,深刻地感受到德育對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校的生存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從而體現(xiàn)了德育為智育、體育及美育提供了思想保證、精神保障及智力支持,所以可見其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如此重要。德育學科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不斷社會化的過程,讓其了解生活和社會、熱愛生活和社會,從而使其學會做人,學做真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因為教育培養(yǎng)的是會生活的人、會思考的人,而不是“工具人”,從而在教育改革中不斷適時地培養(yǎng)和造就合格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社會主義公民。
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德育學科教研組的建設出現(xiàn)的問題
通過對以下教學過程具體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在教學具體的環(huán)節(jié)中仍然存在許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1. 過分注重多媒體教學刺激輕實效性
在《站立起來的中國人》這節(jié)課的課程設置中,教師主要強調或側重于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給學生帶來的視聽上的沖擊和震撼,讓學生很快地進入到所設置的教學情景中去,但是這種教學范式在當時教學可能會產生巨大的教學效應,但是這種教學設置的效果持續(xù)性很差,很難讓學生真正在其潛意識層面形成有效內化,所以很難讓學生長期認同教育者所傳授的價值理念。
2.過多強調師生互動的形式輕內容性
在《我們班里故事多》這節(jié)課的設置中,教師主要形成“教師引導,學生互動”的實踐教學法,讓學生在真實情感的情景中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這是非常好的教學范式,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忌過多形式化的運用,因為在在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的時候,需要提前制定簡易的實踐規(guī)則,比如讓學生在討論的時候需保持課堂秩序,保持課堂基本安靜,切勿借討論問題之名制造出一片課堂虛假熱烈討論的景象,要讓學生做到文明討論,而在讓學生上臺表演的時候要做好引導,做到表演內容最好來至于學生身邊發(fā)生的真實故事,切忌照搬教材所框定的表演內容,否則很難讓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
3.缺乏有效地教學管理機制
通過對以上的課程進行總體性的分析和評價之外,可以看出在新課程改革進行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教研同樣存在一些形式和內容上的問題,如教學教研形式主要注重現(xiàn)代化教學成果和手段的應用,雖然形式多元化和新穎化固然重要,但是忽視了其實質性的運用,最后使得教學教研效果不顯著,還有教學教研內容范圍太過狹窄,教學內容只停留在教材所框定的范圍內,教研內容還是只停留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兩者都缺乏有效的拓展機制體制,從而導致校本教學教研的反復性、簡單性和低效性。所以要加強教學教研形式和內容的研究,不斷拓展出適合本校的教學教研理論和實踐的成果。
三、德育學科教研組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的對策
針對以上分析和闡述,對白城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學校優(yōu)秀教研組進行的考評驗收,可以得出以下幾個在考評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基本問題,同時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1.明確學校及校領導對該學科的擺位和定位
一個優(yōu)秀教研組所引領的學科,一定要得到具有大教育觀和大教育理念的校領導的重視,同時需要對該學科進行正確的擺位及定位,切忌將工具學科的地位和作用擴大化,忽略對德育學科的地位和作用弱化,所以一個好學校必須具備好的領導集體,即具有大教育觀念的思潮,還應具有“以生為本,德育為先,各學科均衡發(fā)展”為前提的辦學理念。同時,素質教育提倡的是自然科學課程培養(yǎng)人的科學素養(yǎng),而人文社會科學則培養(yǎng)的是人的社會科學素養(yǎng),通過培養(yǎng)和提高人的自然科學素養(yǎng)和社會科學素養(yǎng),總體上讓學生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綜合素質。學校領導還必須知曉學校的社會職能和責任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好公民,使得學生具有“五愛”、“四有”、“三觀”、“二性”、“一德”的社會所要求的,具有科學素養(yǎng)、社會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都具備的好公民。這是教育的理想主義。而在教育功利主義泛濫的今天,如何讓先進的教育理念與落后的教育實際相結合的艱巨任務,如何很好地解決教育理論是教育實踐的現(xiàn)實矛盾,這些都依靠一支優(yōu)秀的教育領導隊伍,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地去解決這類矛盾,這也就是看領導隊伍的能力來具體分析。
2.重視科研教研團隊形成以促進教研教學成果不斷發(fā)展
學校課堂教學實踐的好與壞,往往取決于學校能夠擁有一支優(yōu)秀的學科科研教研團隊,通過對教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得出適合本校校本教研形成和發(fā)展的理論成果,再將這些理論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并通過教學效果對其進行科學評價,形成具有本學校特色的教學理論成果的評價體系。教學成果的好壞不僅體現(xiàn)在教學理論研究上,還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是否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比如教師要靈活地根據(jù)該學科的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及學科品性來具體的制定教學設計,充分體現(xiàn)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知識與技能、教學評價方法等方面都必須靈活地根據(jù)教學目標及任務大膽地進行教材的二次創(chuàng)設,因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教學內容不僅僅局限在教材框定的舉例性圖文當中,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和建設,使得該課程的綜合性完全體現(xiàn)出來。
3.革新教師傳統(tǒng)教學觀念以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需要
教師的教學觀念不革新,不轉換,即使在教學理論研究上有很好的造詣,也很難在教學實踐中出成就,所以教師在更新教學觀念上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備教材,即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經歷和認知水平,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創(chuàng)設適合本階段學生發(fā)展的二次教材,大量地引用和補充新的核心內容,但要忌諱過深或過淺的知識體系的應用,而應該選擇和教學目標和任務相吻合的教學材料作為補充。其次,備學生。熟知學生現(xiàn)階段心理和生理發(fā)展到的程度,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明白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展過程需要什么知識,需要什么程度的知識,為什么需要,以及教師通過怎樣的方式和途徑去滿足學生的這些需要。同時在教學過程的形式和內容均不要低于或高于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而要通過“階梯效應”來實現(xiàn)“增殖教育”,否則就會出現(xiàn)“零教育”的現(xiàn)象。最后,師生互動。在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強調的是“學生個性差異的照顧”是一個細節(jié)而又重要的問題,因為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如果需要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主導,則需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只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才能體現(xiàn)尊重的教育。這不僅不會影響教學進度,而且還會促進教學實施過程的豐富性,完整性和多樣性,所以師生互動需要從尊重學生個性需要出發(fā),不要忽視個性差異的存在,這樣會使得課堂教學出現(xiàn)過于統(tǒng)一化的方式開展和進行。(作者單位:貴陽醫(yī)學院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