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峰軍
摘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學習、主動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意識、習慣、能力和方法,實現課堂自主學習,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素質教育活動靈魂。
關鍵詞:激發(fā)興趣 培養(yǎng)習慣 自主學習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提倡“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的倉庫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學生有了這把鑰匙,便可以自動的去開發(fā)文化的倉庫和宇宙的寶藏。”可見自主學習就是為了實現這個時代目標應運而生的。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主動參與,主動獲取,自主構建,自我發(fā)展,自主完善。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學習、主動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意識、習慣、能力和方法,實現課堂自主學習,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素質教育活動靈魂。這一切只有讓學生在充分的空間中自主地學習才能實現?!墩n標》也指出:語文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下面我就中學語文課堂實施學生自主學習從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方面談幾點認識。
一、學生“學”的角度
(一)激發(fā)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說:“鐵匠在打鐵以前便先去把鐵打熱……一個做教員的人在傳授學生知識之前,必須同樣先使他的學生渴求知識?!边@句話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學習有了積極性,才能事倍功半。
(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1.充分利用工具書,引導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
學習每一篇文章,我們首先遇到的是字詞的疑難問題,這部分教師只需要糾錯,不需要告訴學生這個字怎么讀,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利用字典給不認識的字注音,理解字義。不如自己動手查的記性深刻;對于詞語,要讓他們做到不僅理解詞義還要掌握重點字的寫法,比如理解“獲益匪淺”,這個成語學生基本都能知道其大意,但是往往將“匪”寫成“非”,雖然他們的意思比較相近,但是寫法卻不同,這些細節(jié)問題,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實現自主學習字詞,教師不要越俎代庖。
2.注重閱讀,學會體驗感悟
蘇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惫湃艘嘣疲骸皶x百遍,其意自見?!蔽恼碌那楦胁皇峭庠诘臇|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如在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時,教師不必多講,只需采用誦讀法和品味法,讓學生在朗讀與品味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自會在朗讀的過程中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師“教”的角度
(一)引導探索,滲透和指導學習方法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自學方法,該放則放,該收則收,不能放任自流。只有在教師合理的引導下,充分地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才能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自主學習才能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領悟學法,循法自學。
1.注重對課文預習方法的指導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yǎng)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
2.注重學生質疑,進行“問題教學”,培養(yǎng)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說:“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進行發(fā)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那么怎么樣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三處、三點”進行三個層次質疑。這“三處”為: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質疑;似懂非懂的問題要質疑;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要質疑。這三點為:對題目要質疑;對篇章結構要質疑;對寫法要質疑。讓學生給自己設置問題并進行解答,這樣,學生定會在實踐中學會尋疑的方法,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比如,學習《傷仲永》這一課,在教給學生方法之后,學生看到題目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仲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為什么要對方仲永進行哀嘆?時間久了,他們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3.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當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被激起后,他們就會認真讀課文,想問題,他們或仔細閱讀,或圈圈點點,或停筆深思,或緊鎖眉頭,或豁然領悟,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就行了,教師還應對學生淺顯的,不成熟的見解,不到位的觀點進行再深入。如一篇文章,我們認為寫得很美,學生卻不一定認為“美”,因為學生不容易找到“美點”。這就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教師的引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作者四次流淚,寫四次流淚,因為在“流淚”時,作者要抒發(fā)的感情不同。學生可能能領悟卻不容易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流淚”的文字,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每次流淚的內心感受。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會得出結論:第一次是“難過”的淚,第二次是“感激”的淚,第三次是“辛酸”的淚,第四次是“愧疚”的淚。這就使學生對文章表達的理解更深入了一步??傊處熤皇瞧鹄话训淖饔?,大部分的路要學生自己走。
(二)轉變教師角色,更新教育觀念
新課程強調的是學生與教師、同學、作者之間的平等對話,在課堂中,教師要“走出演講的角色”,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情境,開動腦筋,自覺地、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從而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師要隨著教學方式的轉變而轉化角色-由知識的傳遞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知道者和促進者,由“統(tǒng)治者”變?yōu)椤捌降鹊膬A聽者”,應該從統(tǒng)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時代的需要,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現代人素質的需要。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chuàng)造,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