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金娣
[摘 要]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讓課堂回歸生活,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認知的課堂情境;讓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他們感知生活,提升感悟;還要根據教材內容安排參觀、調研、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從社會這個大課堂中獲得體驗和感悟。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 回歸生活 貼近生活 源于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5-070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教材的內容拓展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體驗,從而實現自主感悟,真正構建起學生內心的道德標準。
一、轉變理念,讓課堂回歸生活
我們的課堂應該回歸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出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用自己的內心感悟去辨明真理。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認清學生的認知層次,從小學生的習得規(guī)律出發(fā),教育學生從教材走向生活。教師要巧妙利用學生身邊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如教學《為你高興,與你分擔》一課時,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分享他人快樂,分擔別人痛苦的道理,而是讓他們尋找讓自己快樂的具體的事情。課堂匯報時也是五花八門。如有學生說:“我今天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我告訴媽媽的時候,我的心里美滋滋的?!薄绑w育課上,我的同桌跑了第一,我真為他高興?!薄拔业暮门笥研∶赖囊路屇玖?,心情很不好,我給她講笑話,她開心地笑了,這個時候我心里最高興?!睂W生的這些回答中已經總結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不需要再講解。
二、活動體驗,讓課堂貼近生活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從學生生活,讓學生在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課堂所教的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現象相悖,學生就會迷惑,分不清對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課堂活動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利于學生用自己的體驗去感知生活理論,研究社會現象,提升自己的思想認知。如教學《我們在一起》時,主要是讓學生懂得合作的快樂和重要性,并且滲透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思想意識。剛好班里正在出板報,我即興編排了兩個場景話劇。背景為:課外活動時間,板報小組集合,面對一塊干凈的黑板,組長開始商量如何分工。
甲組同學的表現:
琪琪:我書寫不如劉藝,不如板報上的字讓劉藝包了吧,整齊美觀。
小美:哎呀,我這在草稿紙上都畫不好,在黑板上還不出丑啊,劉藝你幫我畫這片竹子吧。
王潔:看我這“大字”寫的真難看,等你們畫完我再寫吧,我先看會書。
(面對整塊黑板,組長劉藝面露難色,不知從何下手)
乙組同學的表現:
明宇:看我的,三分鐘寫報頭,美術教師看了都說好?。ㄕf著,跳上桌子開始寫起來)
小玉:兩邊的圖畫歸我了,別讓我這“繪畫天才”成了虛名!
謝珊:書寫部分還有與我爭的嗎?我要大顯身手了。
李玲:還有我,給我一席之地嘛。
(組長謝珊帶著板報組的幾個同學,30分鐘就完成了)
學生通過這兩個話劇,明白了甲組和乙組的區(qū)別,也懂得了合作共贏的道理。
三、關注社會,讓課堂源于生活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先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再學習課本知識,有利于學生快速分析信息接收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和調查,并參與社會服務等。在社會大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遠比學校課堂學到的內容更多。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調動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活動,在情感上易于引發(fā)共鳴,在學習的同時可以外化為行動。如教學《衣食的來源》時,教師不妨把課堂搬到課外。首先讓學生周末在家陪媽媽去買菜,認識一些我們經常吃的蔬菜,然后組織學生到農業(yè)園區(qū)參觀,聽農業(yè)園的園主介紹每一種蔬菜從播種到收獲需要經過復雜的程序。學生通過這次實踐課,真正認識到勤儉節(jié)約的道理,并能夠付諸到行動中,自覺珍惜糧食,吃飯的時候不再挑食。最后教師播放了衣服制作的短片,從農民種棉花開始,一直到衣服走進我們每個人的家里,也要經歷很多程序。看完短片后,學生摸著自己的衣服,似乎感到“寶貝”了很多。學生通過實地了解和觀看短片,真正從行動上改變以前的挑食的毛病和穿著攀比的毛病。這就達到了我們學習《品德與社會》的最終目的。
《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看似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要想讓學生明白,還需要一個過程,必須經過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才能真正內化課本上的道理,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生活化的真實課堂,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甚至讓學生走入社會中,用具有立體感的實際調查加深自己的印象,也有利于學生道德規(guī)范的履行。
(特約編輯 陳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