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祥
【關鍵詞】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用典;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0-0074-01
用典是古典詩詞達意抒情最經濟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貴在精切、自然,運化無跡,以“精妙隱密”為人所賞。正因為如此,就給學生讀懂詩情、鑒賞古詩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使鑒賞成為詩歌教學的一大難點。那么如何教會學生鑒賞用典手法,讀懂詩人表達的情感呢?
一是豐富積累,知人論世。
詩人運用典故是為了隱密、經濟地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思。典故,即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那么了解相關典故涉及的人與事,就有助于我們讀懂詩情進而鑒賞古詩。除了過于冷僻生澀的典故,出題者會作補充注釋,更多的時候是不需要對典故補充注釋的。因為唐宋以后通常是那些廣為人知的古代故事,或公認的、有指代意義的詞語,才被詩人作為典故在詩詞中運用,如“負米”“青眼”“洗耳”“五柳”等。
如果學生沒有一些常見典故的知識儲備,鑒賞就成了無米之炊。所以語文教師要豐富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
同時,學生還要了解人生經歷、人生理想以及詩人寫詩時的處境際遇等,學生只有知人論世,才能理解詩人與這些典故涉及的人與事有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用上這些典故是想隱密地表達怎樣的情感。
二是古今類比,以古比今。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為“據事以類義”。即詩中所運用的典故涉及的人與事,與詩人的處境際遇或社會時事等極其類似,詩人用典的用意,或以古人自況,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或曲折隱密地表達對時事的看法,諷喻當世。
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通過引導分析使學生懂得,詩人用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古今類比,以古比今,從而使學生準確理解詩人隱密而豐榮的情思。如在教學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分析典故中的人與事與辛棄疾的處境際遇類似的關系——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劉義隆曾草率出師北伐,但落得向北回望,倉皇敗回;辛棄疾當時的南宋當權者韓侂胄籌劃北伐,輕敵冒進,草率從事,結局堪憂。學生通過這一類比,就不難讀懂辛棄疾要表達的情感是隱射現實,諷喻南宋當權者,希望他們應以史為鑒,吸取前人的歷史教訓。
三是古今對比,以古襯今。
人生失意,仕途坎坷,命運多舛,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這種難以言說的傷痛?詩人通常以古代英雄人物的典故入詩。這些英雄人物堅貞高潔,才氣超群,在清明的政治時代,能幸福地實現自己人生理想,創(chuàng)下的豐功偉績與日月同輝。這就與詩人的處境際遇、時代特征形成鮮明的對比。
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分析古今鮮明對比,從而使學生懂得,詩人運用古代英雄人物功成名遂的典故,字面上表達的是對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卻又隱密對傳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和人生失意的傷感之情。
如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古今比較。周瑜年少得志,指揮赤壁之戰(zhàn),功成名就。這與作者自身的處境際遇形成強烈對比。學生也就不難理解蘇軾一方面表達自己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也感慨自己人生已老、功業(yè)未就、懷才不遇的無限傷痛。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