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芬華
摘 要 高校學生資助的目的不僅是落實到經(jīng)濟資助,更重要的是在于發(fā)揮育人功能,在資助過程中加強教育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進取、感恩、奉獻、責任等意識,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本文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出現(xiàn)的學生責任意識缺失問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 學生資助 社會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78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ollege Students' Funding as Opportunity
HE Fenhua
(School of Medical Techn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The purpose is not only a colleg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implement the financial assistance,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play educational function,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in the funding process, develop their enterprising, thanksgiving, dedicat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enhanc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ntit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is pape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f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missing issues arise because analyzes and proposes a number of measure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fun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1 當代受助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表現(xiàn)
1.1 弄虛作假,缺乏誠信
一是部分學生為了獲得國家資助,偽造貧困生認定材料,學生可隨意填寫家庭年收入,隨意包裝家庭貧困程度。二是部分學生通過“偽貧困”材料申請國家助學貸款,認為零利息或者低利息的好處不用白不用,在某些地區(qū)可能會擠占他人獲得貸款資助的名額。三是拖欠還款,畢業(yè)后未按照約定履行還款義務,甚至可能使學?;蛏吹卦馐茔y行暫停發(fā)放貸款“黑名單”的風險。四是在資助評定的過程中,貧困學生之間存在互相猜忌和排擠的行為,同學之間缺乏信任。①
1.2 只重權(quán)利,不顧義務
一是當代大學生大都屬于90后,是比較喜歡張揚和自我意識比較強的群體,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在評獎助學金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需要被資助。殊不知在班集體中還有同學家庭情況更加貧困,更應該得到資助。二是在資助材料的書寫時,流于形式,應付了事。比如在國家三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申請表中400字的申請理由都是想當然瞎編硬湊,應付交差,無邏輯,無深度。學院審核打回修改完善時受助學生還嫌麻煩,抱怨連連。三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大學生得到資助后,成天吃喝玩樂,不思進取,學業(yè)上慵懶懈怠,對班集體活動不聞不問,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1.3 凸顯個人,淡化集體
90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個人意識逐步增強,認為只要個人發(fā)奮努力,取得優(yōu)異學業(yè)成績,就一定能得到國家社會的資助,功利化傾向嚴重,缺乏大局意識。具體行為表現(xiàn)在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集體榮譽感淡化,僅對涉及個人獎助評定的利益相關的活動產(chǎn)生興趣。
1.4 自私冷漠,缺乏感恩
一是不知恩,在資助評選過程中,當前有不少的貧困生將國家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等、要、靠”的思想極其嚴重,已經(jīng)習慣被資助。二是不感恩,在積極爭取學校的各類獎助后不知感恩,甚至有“舍我取誰”的想法,卻從未想到國家、社會、學校為了給予他們補助需要背后的付出,也不曾思考是否還有更需要資助的同學。三是不報恩。雖然意識到自己受到了他人的幫助,卻還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不懂得刻苦學習,回報關心幫助自己的愛心人士,更不會有將愛心繼續(xù)傳遞下去的信念。四是忘恩。在接受資助后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完全忘記了當初接受資助時發(fā)奮圖強的進取精神,甚至“忘恩負義”,給國家、社會和人民帶來危害。
1.5 奉獻服務意識淡化
由于國家社會與他人的資助大部分都是無償?shù)模虼舜偈共糠重毨B(yǎng)成了習慣性被資助的依賴性,弱化了自我解決自身貧困問題的主動性。在班級、學院、學校舉辦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部分學生只是趕鴨子上架,推一步,走一步,被動參加所謂的公益活動,更談不上主動思考、主動奉獻他人、主動服務社會。
2 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缺乏的原因
2.1 社會原因
一是在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轉(zhuǎn)型時期,隨著強調(diào)個人利益、貧富分化差距增大、就業(yè)難等社會問題的凸顯,出現(xiàn)了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很容易促使學生形成追求利益,重個人輕社會的扭曲價值觀。二是近年來國家資助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贏得社會大眾的認可,但卻忽略了對受助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關注,過多的無償資助很容易滋長學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甚至催生少數(shù)人日益膨脹的索取欲。
2.2 家庭原因
在大多數(shù)家庭的價值觀里,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好好讀書,今后謀求一份賺錢的好職業(yè),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用考慮,因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從小備受家庭的呵護,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克服困難的能力差,很容易導致責任意識淡薄。
2.3 學校
學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存在一定偏差,受到資助工作量大、手續(xù)繁瑣、人手不足等客觀原因影響,學校的首要任務是接收資助任務,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評選、落實資助資金的發(fā)放上,而對學生教育引導工作則關注較少,顯得力不從心。
2.4 個人
20歲左右的90后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夠成熟穩(wěn)定,容易受到外界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和沖擊。同時如果貧困學生對貧困本身沒有正確認識的話,很容易走向“破罐子破摔”、 “走捷徑”不勞而獲甚至“報復社會”的極端。
3 對當代大學生缺失社會責任感的思考及建議
3.1 規(guī)范資助制度管理,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3.1.1 強化資助政策的宣傳,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貧困
通過網(wǎng)絡展示、班會宣講、電臺廣播、座談會等形式讓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充分了解國家的有關資助政策,鼓勵貧困生正確認識和對待貧困,正確認識自我,直面困難和挫折。一方面要理解、感謝父母,家庭經(jīng)濟困難不是父母的錯,要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挑戰(zhàn),將貧困化為前進的動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國家社會對自己的物質(zhì)資助畢竟是短暫的,只有通過自身努力全面提高綜合能力,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脫貧。
3.1.2 嚴格資助政策的落實,規(guī)范學生責任行為
一是完善資助評審細則,對貧困生身份界定時要綜合考量學生的家庭情況、日常生活消費、學生個人發(fā)展等因素,避免機會主義和投機主義,對資助的全過程實施監(jiān)督反饋機制。二是適當調(diào)整資助結(jié)構(gòu),從無償資助為主向有償資助和鼓勵性資助為主轉(zhuǎn)變。②可弱化“補、減、免”的資助,推行“獎、貸、勤”等積極資助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發(fā)奮圖強,也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承擔責任的意識。
3.1.3 倡導資助義務的履行,促進學生自強自立
一是以推行國家助學貸款為契機,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通過“有償?shù)摹眹抑鷮W貸款,培養(yǎng)學生的信用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自強精神。二是以開展勤工助學為契機,提高貧困大學生的自助能力。勤工助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吃苦耐勞精神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三是采取獎助與懲罰并存的方式,激勵學生奮發(fā)圖強。要建立受助學生的跟蹤教育管理機制,在實施資助后對于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學生給予暫停資助、取消資助的處理,情節(jié)嚴重的可給予嚴厲處罰,并進行教育整改。
3.2 開展資助育人活動,喚醒和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3.2.1 誠信教育
一是建立誠信體系,規(guī)范誠信行為。誠信除了作為學生手冊的基本準則,更應該有詳細的誠信考核細則,把誠信的意識轉(zhuǎn)化成具體的誠信行為來加以量化、評判。當然,如果高校能建立在校大學生誠信檔案,對約束學生誠信行為更有效力。二是通過開展誠信實踐活動,從一個個誠信行為的情境中讓學生親身感受誠信的氛圍。
3.2.2 感恩教育
一是將感恩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jié)合,通過課堂理論、情景視頻教學、海報宣傳等形式向?qū)W生傳遞感恩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知恩。二是通過舉辦一些不同主題的公益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感恩于行,用實際行動來回饋家長、學校、社會。三是引導學生樹立自覺自愿幫助他人的信念,將愛心繼續(xù)傳遞下去。
3.2.3 典型教育
充分挖掘貧困生積極進取、拼搏奮進的優(yōu)秀事跡,通過各種宣傳陣地向貧困學子展示他們自立自強,健康成長的良好風貌,通過榜樣的力量激勵大學生,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心。比如可開展國家獎學金獲得者、自強之星獲得者的先進事跡巡講,讓貧困學子找到共鳴,對生活充滿信心,引導更多的困難學生誠信做人。
3.3 舉行社會奉獻活動,踐行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一是可以通過組織貧困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比如可組織學生投身支教、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文化、社會道德等眾多領域的公益類社會實踐活動,力所能及的為社會和學校做一些貢獻,培養(yǎng)大學生的奉獻精神。二是可以組織開展互助活動,貧困大學生之間具有更多相同的經(jīng)歷和感悟,通過相互之間的互助交流,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還可以幫助他人解決困難。三是可提供平臺讓貧困大學生開展創(chuàng)業(yè),使大學生能夠在實踐型的責任教育中全面了解社會、服務社會。
總之,資助工作的目的不僅在于解決貧困大學生眼前的經(jīng)濟困難,更要著眼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要充分發(fā)揮資助育人功能,培養(yǎng)大學生感恩、誠信、進取、奉獻等社會道德責任品質(zh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國家、社會發(fā)展進步。
注釋
① 楊明.試論高校資助育人過程中學生行為文化的構(gòu)建[J/OL].湖南助學網(wǎng),2014-05-23.
② 李娜.淺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視野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J].卷宗,2014.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