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
【摘 要】按照國家教育部門的規(guī)定,幼兒在學前教育機構學習時其語言領域中的目標為“發(fā)展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能力”熟悉語言教學的人士都懂得幼兒的初期語言教育會影響其終生的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說,初期語言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作為一名幼兒語言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jù)幼兒的語言習得特點,探討語言教學的有效方式,激發(fā)孩子的語言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其溝通認知能力。本文就是從這樣一個角度分析幼兒的語言教學。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學;語言運用
人不同于動物,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由于這一屬性,人類之間產(chǎn)生了語言這一溝通交流的工具。幼兒的交際語言也不例外。《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為我們從理論上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具體的實施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幼兒的語言習得特點
(一)通過動作、表情或直觀形象進行無意識學習
思維的發(fā)展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直覺行動性思維、具體形象性思維、抽象邏輯性思維。三歲之前,人的思維方式以直覺行動性思維為主,三歲到六歲之間,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性為主。幼兒的這種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使得幼兒學習語言無法脫離具體實物、動作和情境等。所以幼兒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通過直觀動作、豐富的表情或具體的情景來理解和表達語言的。同時,這種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也使得幼兒語言學習變得自然,他們并沒有明確地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一門語言。他們會主動去理解和表達言語的目的在于與他人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他們不去琢磨語言是什么,他們關心的是語言的作用,即如何使用語言達到交流的目的。
(二)語言習得的動機——親和動機
親和動機是指為了滿足人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一種語言學習動機。兒童學習第一語言關系著他們的生存和生活。為了能夠適應一個語言環(huán)境和成為該語言群體的一員,學習者通過主動學習和掌握語言,最終達到提高自我在群體中的地位,實現(xiàn)自我的目的。由此可見,親和動機具有方向的意義,它關系到語言學習的成功。由于幼兒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依戀父母、依戀老師和他們所在集體,他們從父母、老師、同伴那里獲得安全感。當兒童處在語言的環(huán)境中,為了獲得安全感,他們會主動地“玩新的游戲”,并努力去掌握其中的“游戲規(guī)則”,他們不把語言學習看作是一種學習任務,而是將它當作參與游戲活動以及獲得愛、安全感、滿足需要和得到獎賞的一種方式。
(三)幼兒語言學習是音義兼并的過程
語言是一種符號,這種符號是音義結合的。兒童在學習語言的時候,語音和語義是必須結合在一起學習的,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往往就是他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因此,在日常的語言教學中,在教給孩子語言符號的發(fā)音,也要教給他們?nèi)绾芜\用。
(四)循序漸進、逐步累積
兒童掌握語言,要掌握語音、詞匯、語法,并將其運用成熟,會經(jīng)歷從無到有、積少成多、逐步完善等過程。要因材施教,各個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幼兒學習語言是一個過程,在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特點。比如說,在最初始的階段,他們主要是學習漢字的發(fā)音。接著,他們主要學習漢字的結構。再者,他們的任務進一步加深,包括漢字的書寫、漢字的造句、成篇、成章等等。
二、如何進行幼兒的語言教學
1、教師的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
認知科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兒童認知發(fā)展包括吸收、接納和運用三個過程。兒童的吸收來自父母、老師、伙伴的語言輸出。作為幼兒語言教育的工作者,教師的語言節(jié)奏必須富有節(jié)奏以及情感。聽力與記憶、語言表達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處于語言學習敏感期的幼兒容易被教師節(jié)奏感強、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所吸引。因此,幼兒教師需從自身出發(fā),不斷加強學習,鞏固自己的語言功底,從而在每一次的授課中,給與孩子們生動的語言教學課堂。
2、創(chuàng)設情境,構筑語言學習的新舞臺
開篇就曾指出,幼兒的初期語言教育會影響其終生的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的運用和發(fā)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是語言語言課堂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俗話說:“環(huán)境影響人”。教室的擺設、教具等都可作為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素材,有了相應的語言情境,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角色,有了說話的機會和說話的內(nèi)容。
3、興趣是孩子學習的最佳良師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幼兒往往對喜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積極參與。教師應嘗試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擴展幼兒的經(jīng)驗,從而提供促進語言發(fā)展的條件。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處處采用不同的活動方式,為孩子提供一定的游戲材料,模擬和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景,使幼兒能在游戲中觸景生情,邊玩邊說,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溝通心靈,撩開語言學習的燦爛天空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是一顆心撼動另一顆心的事業(yè)。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循循善誘,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法則,如果只顧“齊步走”、搞“一刀切”,那么就會傷害到許多幼小的心靈:進步快的“吃不飽”,進步慢的則跟不上。尤其對一些“后進”的幼兒來說,由于教師的一時疏忽,教學策略上的“粗枝大葉”,說不定,從此就會了斷了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與愿望。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耐心指導,及時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總結
總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了解幼兒語言學習的進程,及時調整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絕不能以自己的主觀臆斷、知識水平來設計教學課程。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建構的,而不是他人傳遞的,他人起的只是一個輸入的作用。我們的教學應該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盡量真實的環(huán)境,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參與到課堂中,最大限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更好地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語言,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學會正確使用語言。
參考文獻:
[1]劉煥輝著:《言語交際學》,第51頁,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朱肅霞著:《關于幼兒運用語言交往能力的研究》2008年
[3]邁克爾·葛利高里、蘇珊卡洛爾合著,徐家禎譯:《語言和情景》,第9頁,語文出版社,1988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