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蓮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地位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學生是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進行認識活動,處于受教育的地位,是教育的客體,不能決定教學過程的進程和方向;另一方面,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意識的人,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經驗的獲得,還是智力、能力的發(fā)展,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yǎng),還是素養(yǎng)的提高和體質的增強,都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實踐行動來獲取,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頭腦里,也不能把思想觀點移植到學生頭腦中。總之,只有承認學生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實現知識能力和思想觀點的轉化,完成教學任務。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讓學生看。
對不同的內容應有不同要求,要求學生邊看邊問,正問反問;課本上省略的可添上;沒圖可補畫;不同看法可加眉批。
二是讓學生想。
教師應該采用“教師引在前,講在后,學生想在前,聽在后”的方法。凡是學生自己思考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
三是讓學生講。
學生通過思考能夠講得出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講,教師不包辦代替。
四是讓學生議。
議就是讓學生討論,這能活躍學生思維,打開思路,同時教師參加討論,及時了解情況,為重點講解摸清情況。
五是讓學生做。
要按懂、會、熟、巧的順序分階段有計劃地練;要按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由單一到綜合的規(guī)律進行;練,要有目的性、針對性。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擺正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問題?!皩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論的出現,必須引起教學中各因素的一系列變化,探究“主體”與“主導”的最佳結合,為的是尋求變化規(guī)律,增強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操作性,使“主體”“主導”作用得以充分體現,激發(fā)教師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是實現“主體”與“主導”最佳結合的前提。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發(fā)揮,主體人格的豐富完善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 主動性的調動。在得到教師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最容易激發(fā)出來,學生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最容易樹立起來,學生無限發(fā)展的潛力最容易挖掘出來。同時學生對教師的理解、尊重、愛戴也容易加強教師的主動性、針對性、誘導性和實效性,容易激起教師的講授激情。因此,要實現“主體”與“主導”的最佳結合就必須首先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
教學過程中師生同步是實現“主體”與“主導”最佳結合的顯著標志。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實就是教師“教什么”,學生“怎樣學”。教師導之以理,授之以法;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這二者的協調同步就是“主體”與“主導”的最佳結合。此外我們通常講的備、教、改、導、考、析,實際上是教的過程,而不是學的過程,學生學的過程應該是預習、聽講、復習、練習、應試、小結。要使教與學協調必須使教與學的過程契合,必須謀求教與學的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師生心理的同步。體現在課堂教學的“設疑”和“解疑”上,則是教師啟發(fā)生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學生思考求疑——大膽質疑——創(chuàng)造性解疑。這種契合與同步,正是“主體”與“主導”最佳結合的生動體現和顯著標志。
在教學活動中,“主體”與“主導”結合的契機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我們抓住這些契機,搞好“主體”與“主導”最佳結合,就一定能帶來生動活潑的教學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