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紅
【摘 要】要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就必須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就離不開素質教育,而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 素質教育 作用
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素質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人類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等方面素養(yǎng)水平的教育。它改變過去“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單一教育模式,注重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在做人、求知、生存、創(chuàng)新、健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勞動者。而語文教學在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個體發(fā)展功能各方面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忽視。
返觀近些年的語文教學現狀,令人憂心的是,不少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基本是雷同的,往往在字詞、段落劃分、中心概括上走相似的路子,而且課課、年年如此。久而久之,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厭倦和接受的惰性,語文課也就索然無味了。而教師也是迫于無奈在泯滅了自我個性的教學怪圈中苦苦掙扎,明明連自己都不欣賞,卻要強迫學生喜歡,明明自己都不了解,卻要照本宣科。究其根底,當然是傳統(tǒng)的“唯教參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式嚴重地制約著中學語文教師的思想。一線的語文教師只有勇于打破傳統(tǒng),真正在語文的素質教育作用方面鉆研創(chuàng)新,才可能走出一條受學生歡迎的全新的教學之路。
第一,語文教育不可忽視朗讀教育。中國古人有“書聲瑯瑯”的說法,明代岳麓書院的楹聯上也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昭示,可見朗讀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而在現今中學教育中也只有語文一科可以責無旁貸地實施朗讀教育。對中國歷朝歷代的名家名作反復誦讀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其氣度風儀,更能夠傳承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但是現在由于各科教學都把提高分數放在第一位,從而忽視了學科之間的差異,所以語文課也便成了專門訓練思維的習題課、“靜默課”,朗讀教學名存實亡。因此語文學科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恢復朗讀教學,讓學生不僅用大腦,還要用耳朵學習知識。
第二,號召廣泛閱讀,要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增加閱讀課的內容。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單純囿于課文的語文教學早已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要求,在閱讀中廣泛獲取信息成為未來社會的趨勢。而現在的語文教學囿于課時和應試的壓力,很少給學生以自由閱讀的時間,這是不可取的。在三年初中學習中應分期給學生開書目,定期上閱讀課,鼓勵學生廣泛閱讀,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培養(yǎng)其良好的語感,還會在無形中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積淀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
第三,對文章思想的貫徹要重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初中語文教育是初級語言文字教育階段,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鑒賞和評判能力,因此老師大可不必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字句的細節(jié)上。字句以不影響學生的理解為限,重要的是提取文章中的信息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到文中所傳達的文化傳統(tǒng)和人文精神。理解了這些,字句就容易理了,而語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重于其他科教學教育的關鍵也在于此。
第四,審美教育不可忽視。文學是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凝固,它多彩多姿,豐沛細膩,而語文教學正是引導學生感悟人類豐富美好精神的一架長梯。忽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把富于美感的文章肢解切割,無異于焚琴煮鶴。因而,語文教學應該發(fā)揮審美教育的重要作用,運用視覺、聽覺、聯想和想像手段,力爭使文章中的美感充分發(fā)揮出來,讓學生每學一篇課文都像接受了一次美學教育的洗禮,哪怕只是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到一種心曠神怡,從講解中領會到一種崇高。這也是其他學科教學所無法企及的。
語文閱讀中的美育涉及到諸多方面,教師要善于發(fā)覺它并應用到教學之中,以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生動和諧。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有以下幾種“美”可以被老師關注:1.語言之美。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我放棄了文章固有的順序,請學生從標題入手找尋背影的含義,并分析背影的內涵。2.人性之美。在許多選文中,先賢英烈光明磊落,心胸闊大,這些人物所具備的人性之美是對青少年的極好熏陶,在講讀課文時,我從不放過這些瑰寶加以突出強調。3.生活之美。在吳冠中的《橋之美》選自《吳冠中人生小品》。文中帶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說明性文字相向雜出,讓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課文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fā)掘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學原則,如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于發(fā)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作為通用的原則來進行審美活動,提高讀者的藝術欣賞水平。
第五,在課堂的教學中不要排斥學生不合規(guī)矩的胡思亂想,不要武斷封殺學生對核心問題的不同意見,要鼓勵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挖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在課上的四十五分鐘里,思維始終處于一種興奮和進取狀態(tài),高效利用課上時間訓練思維,減輕他們在課下的學習負擔。尤其在平時的練筆中,經常允許學生對社會以及人生廣泛地發(fā)表意見,促使他們自覺地觀察社會,思考人生,明辨是非。
第六,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這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老師在學生眼中是近乎神圣的,能得到老師的欣賞是對他們自信心的莫大鼓勵,而自信又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關鍵品質。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們不妨可以大度和善意一些,多給學生一些贊許,這不經意地欣賞或許會使一個內向的孩子外向起來,使一個自卑的孩子自信起來,甚至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一個與眾不同的見解,一首小詩,一篇真切感人的隨感都應該是可貴的,理應得到老師的贊賞,而一個在校園中就充滿自信的學生將來對社會的貢獻也是不可限量的。
語文教學是中學階段教師和學生溝通、交流最有價值的渠道,我認為,作為一位語文教師,要意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與責任,勇于拋棄狹隘的語文意識,使學生產生既能學到豐富的語文知識,又能提高做人素質,具備“大語文”觀,在廣袤的園地里給學生以成長的幫扶,在素質教育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endprint